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上具有標桿作用,政府利用公共政策推動了創意產業的發展。英國從一個世界制造工廠轉型為“世界創意中心”,全方位提高了英國的核心競爭力。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創意理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利用公共政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
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上具有標桿作用。倫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電影攝制中心,在過去的兩年里,英國電影已經多次獲得奧斯卡獎,如《角斗士》、《艾里斯》、《高斯福大宅謀殺案》和《指環王》;英國的音樂產業占全球音樂產業的15%,音樂銷售市場位列世界第三,它的保留節目資源量僅次于美國;英國視頻游戲的銷售額占全球的16%,占據了英國和歐盟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和美國10%的市場份額。英國的作曲家創作了許多高質量的曲子,并獲得了2004年艾美獎7個項目中的6個;英國的動畫片在托尼獎中占有一席之地,歌劇也在百老匯上演,而且是美國音樂劇目的第二大來源國。①
雖然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卻走在世界前列。這與政府的重視以及實施相關的產業政策有關。
從“世界工廠”轉化為“世界創意中心”
20世紀80年代,英國失去了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獲取高附加值產品,為國內勞動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成為英國政府的重要任務。1992年,英國首次將文化相關事務及部門整合,設立國家遺產部(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負責藝術、文化遺產、體育、傳播與觀光等事務。中央有一個核心內閣為文化事務爭取經費,開始關注文化產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
上個世紀90年代,英國的制造業等某些產業的發展瀕臨危機,而在此時,澳大利亞、美國等國非常重視知識產權,政府鼓勵通過文化投資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證明文化創意與經濟發展具有密切關系。1994年,澳大利亞以“創意的國度”(Creative Nation)為目標,公布了澳大利亞的第一份文化政策報告。英國政府立刻派團赴澳大利亞考查,回國又相繼建立組織管理機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指導小組,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1997年布萊爾當選英國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CITF: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并親自任主席,他提出要“通過英國引以為豪的高度革命性、創造性和創意性來證明英國的實力”,使英國從一個幾個世紀以來傳統的“世界工廠”蛻變為當今的“世界創意中心”,全方位提高了英國的核心競爭力。
英國政府一方面加強民眾對創意產業的認識,使創意產業的規模具體化;另一方面,又強調文化活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與大多數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規劃不同,布萊爾政府1997年提出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不僅從概念上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區別,同時試圖從國家政策的制定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英國工黨政府發現,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多方面好處,提升了民眾福利的施政綱領,同時有利于工黨作為一個創新型政黨的形象被重新樹立起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積累財富和擴大就業,此外,對于推動公民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界定
英國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定義與范圍的國家。1998年CITF1將創意產業定義為“源于個人創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活動。”①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英國政府強調個人的創造力、個人的靈感、理念、技能是創造價值的核心。在范圍的界定上,英國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就業人數多或參與人數多、產值大或成長潛力大、原創性高或創新性高三個原則作為標準,把13個產業納入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見表1)
從表1可見,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上與古跡、運動、觀光及旅游部門緊密相關。“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相比較,不僅擴大了產業范圍,而且更加注重以政策引導帶動產業型附加價值,將文化部門直接轉型成產業部門。
“創意產業”概念在英國被正式命名后,短短幾年內迅速地被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香港與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加以調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創意產業發展成為英國新的增長點
據英國官方統計,以文化為主體的創意產業是英國發展最快的產業。英國財政部2006年財政報告指出,目前英國的服務業產值占所有產業總產值的73%,解決了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數的80%,而20年前的比例分別僅為55%和68%。值得指出的是,在服務業各部分中,金融服務、教育、創意產業和健康產業的產值占到總產值的25%,它們解決了32%的就業人口。①其中,在1997年—2005年,創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達到6%,比英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高出一倍多,相關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占整個就業人口的十二分之一,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②創意產業成為英國雇用就業人口的第一大產業,更是該國產值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產業。著名管理咨詢公司畢博公司估計,1995-2015年間,英國創意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將增加46%,產值增加幅度將高達136%。③文化創意產業推動了英國出口,有效地抵補了貨物貿易逆差,成功實現了英國經濟從“制造型”轉型為“創意服務型”。
從表2可知:1.軟件、計算機游戲和電子出版是營業收入的第一位;出版業則是第二位,并非弱勢產業。2.英國出版業的出口總值很高,僅次于軟件、計算機游戲和電子出版。3.軟件、計算機游戲和電子出版公司很多,但是雇用人數較少,營業收入也很高。可見,在英國,出版(包括電子出版)、軟件和計算機游戲屬于強勢產業,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志在成為全球“創意文化中心”
2005年6月16日,英國政府提出要把英國建設成為全球“創意中心”,為此,英國政府有步驟地推進整個計劃。2005年11月4日,文化傳媒體育部(DCMS)發布了創意經濟計劃(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意在對創意產業的支持、發展及提高生產力方面建立一個更好的框架。該計劃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七個領域,每一個領域都將有一名專家領銜,這是英國完成“全球創意中心”要走的第一步;2006年2月7日,英國DCMS成立專家組,讓七名專家負責創意產業的七個發展方向。并主要從四方面的工作入手。
進行大量基礎科研工作
英國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科研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兩份報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1998年出版的《Exports: Our Hidden Potential》研究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政策與做法;1999年發布的《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地區發展問題;2000年出版的《The Next 10 Years》從教育培訓、扶持個人創意及提倡創意生活等三方面研究如何培養公民創意生活意識及享受創意生活;2004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公布了文化創意產業產出、出口、就業等統計數據,介紹了該產業的發展現狀。這些研究為英國政府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數據資料,保證了政府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科學性、連貫性和一致性。
規劃數字化發展途徑
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文化創意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字化技術縮短了創意產品的創作周期,降低了創作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如數字出版、按需印刷、數字電影的制作等),數字技術還使文化創意產品的銷售渠道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在線交易,在線閱讀等)。為順應數字時代的發展,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8年,政府針對下議院特別委員會提出的“多媒體革命”,開始積極規劃數字化發展途徑;2000年,Consumers Call the Tune研究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以及數字化對音樂消費的影響,CITF在研究互聯網的影響后提出若干意見,政府于同年做出響應并提出具體措施;2002年,Screen Digest Report on the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the Film Industry研究了科技對電影生產和銷售的影響并提出電影產業政策以應對數字化發展趨勢。
提供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
英國政府的創意工業政策,是目前國際上產業架構最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英國的文化創意企業不希望政府干預太多,只希望政府協助建立優質健康的環境,幫助產業的未來發展。所以,英國政府的推進舉措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政府就組織管理、人才培養、資金支持、生產經營等有關方面加強機制建設,對創意文化產品,從研發、制作、銷售到出口,實施全方位的系統性扶持。1998年,英國政府出臺文件,通過出口推廣、教育及技能培訓、協助融資、稅收減免及開放規則、保護知識產權和容許每個地區保留本地文化發展的自主權等政策,大力推動創意產業。其次,規劃創意產業藍圖(Mapping Document),倡導創意產業的概念,培養公民創意生活與創意環境,發掘大眾文化對經濟層面的影響力。再次,建議各地政府與民間廣泛合作,以伙伴關系推動創意產業面臨的問題,對創意產業提供補救對策,如保護知識產權,促進文化產品輸出,提供從業者教育和訓練等。
推動提供強大的財政援助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多為中小型企業,甚至是以個人工作室方式存在。資金是中小型創意企業創辦與發展的關鍵。在面臨國內創業環境中金融及投資問題時,英國政府協同金融界和有潛力的民間投資者為他們提供資助,逐步推動強大的創意工業財務支持系統。以獎勵投資、成立風險基金、提供貸款及區域財務論壇等方式作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財務支持。如英國科學、技術及藝術基金會(NESTA: National Endowment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s)為具有創性能力的個人或業者提供發展資金;政府的小型公司貸款保證計劃(Small Firms Loan Guarantee Scheme)為蘇格蘭企業連續五年共提供2500萬英鎊作為創意種子基金。對于表演藝術團體來說,這筆基金雖然很少,但是英國人認為這在將創意延伸為產業的過程中很重要。①文化媒體體育部(DCMS)也曾經進行有關資金的研究計劃,針對英國的唱片業者的資金來源做調查,出版“Banking on the Hit”②,提供各地可供給創意產業者資金的機構聯絡方式,指導相關企業或個人如何從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獲得投資援助。政府的專案研究和研討會的開展,使投資者了解到創意產業,也使創意產業者明白各種資金的來源。
(作者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