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本身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在以前的中央文獻中也曾多次出現過。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以前提出這個目標,主要是把它作為一種追求的憧憬和發展的方向。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較之以往的提法,新農村建設,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這次是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方向,又作為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突出地表現為: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然而,基于前提條件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
新農村的生態經濟本質
生態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為核心,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把區域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的恢復與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鄉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培育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景觀,誘導整體、和諧、開放、文明的生態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態產業,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

與傳統經濟以利潤為目標不同,生態經濟以人類和其生存的環境生態和諧發展為目標。生態經濟以人和生物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把人類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的生態平衡統籌考慮,力求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和諧,社會的進步和生態的平衡等完美結合。生態經濟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找到了人與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徑。生態經濟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大的網絡體系,在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里面生存,同時擁有一個地球,人類必須與自然協調進步。傳統經濟不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追求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整合,在保證自然再生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的再生產。生態經濟在經濟發展中,更加關注人類的后續發展,人類的環境保護。
生態化農村建設
生態化新農村就是發揮農村特有的生態優勢,以生態型農業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農村發展道路。生態環境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長久可持續的提高。近年來,政府在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經濟的同時,特別注重引導他們保持生態環境的優良,在相當多的一些地方,“生態經濟”成了農民們發家致富的捷徑。目前,農業已成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行業,我國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生產量、進口量均為世界第一,嚴重形響了農村生態環境,同時中國農村還面臨著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幻化等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
生態化農村建設不是要把農村建設成人人向往的花園,僅僅是讓環境達到不損害人健康的最低標準。
生態化農業建設
生態農業系統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著眼于系統各組分的互相協調和系統水平的最適化,系統具有最大的穩定性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Aibreche W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以來,各國都在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理論探討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對發展生態農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對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快速消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現實,我們應圍繞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技術革新、體制創新等經濟和技術手段,實施生態經濟農業發展模式,提升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國內學者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概念,即生態農業是一個“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通過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農業是在現代農業的負效應越來越突出的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中投入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能源、水資源的過渡消耗、化肥農藥及化工產品的大量使用,使環境污染加劇、增加使農業生產成本。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合理利用現有的生態資源。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圍繞營造藍天、碧水、綠色、清靜的生態環境,始終堅持不懈地把水、山、林、草、氣等生態環境資源擺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實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從這一理念出發,找到不同區域、類型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比如在處理發展訂單農業、效益農業與生態農業的關系上,離開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不行的。過去圍繞市場需求什么種什么,什么賺錢種什么之外,今后還要加上一條,生態保護是前提,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對有損于生態環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時的效益,也絕不容許干。比如在水產業養殖上,對滯澇區、行洪區進行嚴格控制,確保行洪滯澇的需要、水質的凈化;對那些宜林的濕地,積極發展人工濕地林,防止圖一時之利,造成對整體環境的破壞。
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農產品綠色質量安全日益得到人們關注和重視,綠色食品倍受青睞。受其影響,在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綠色安全成為籌碼,“綠色壁壘”日趨嚴格。從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態品牌的農產品。新一輪農業發展的競爭是以農產品綠色質量安全為主要特征的。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其本身的內涵要求我們要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產業的聯動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培養生態化農民
建設新農村,其主體是廣大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決定性因素。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體農民素質的提高,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培養新型農民”,應著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7年。據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文盲和半文盲數達到4300萬,占5.2%;初中以下勞動力比重高達79%,而農村初中以下勞動力比重更是高達91.2%。大量低素質人口集中在農村,直接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技術人員也比較缺乏。發達國家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1名農業技術員,農業從業人口中接受過正規高等農業教育的達45%-65%,而我國目前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科技人員0.0491,每百名農業勞動者中只有科技人員0.023人。顯然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因此必須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傳授和普及科學知識,培育新型農民,不斷增強廣大農民自主發展的能力。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摒棄封閉保守心理,樹立開放創新觀念,大力實施“知識發展戰略”,著重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群眾獲取、吸收、交流各種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直接動力。
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應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創新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新型骨干農民,近年來我國實施了“綠色證書工程”和“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據農業部統計,這兩項工程已累計培訓農民達2000多萬人次。新型農民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他們帶動了廣大農民科學種田和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百萬中專生計劃”已經啟動實施;科技下鄉,為農民帶來了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
建設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已經對新時期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賦予了全新的內涵。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變化,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農業轉變。
運用生態位原理,探索農業生產種植模式,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和經濟效益;利用循環再生原理,實施精準農業,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實施種子工程,這都是為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確立新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
生態化新農村建設措施
政府投入。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的重點應切實轉到農村,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基本建設投資結構,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使新農村建設能夠按預定目標順利推進。由于生態環境建設多數項目在短期內沒有直接利潤產出,因此,市場無法予以有效調控。同時環境凈化、生態建設的對象多系公共資源,對該類資源的浪費具有無競爭性與非排他性。因此,國家必須通過法制手段對有關環境方面的諸多問題予以有效約束,為生態農業之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外部氛圍及其內部軟環境整合。
社會支持。黨政機關、社會團體等各界對農村的幫扶,特別要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龍頭企業是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要加強引導龍頭企業把原料生產加工基地建設與參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興辦農村公共設施和社會事業,繼續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濃厚氛圍。
規范市場。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凡是市場能解決的,都應該由市場來解決。特別是在農村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如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要以市場為導向;農業經營規模、農村經濟組織發展,也要遵循經濟規律;在征地、土地使用權出讓等方面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逐步進行改革;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要積極引入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場運作辦法,鼓勵和調動社會各種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使新農村建設充滿生機和活力。
優化生態。改善農村的生態條件,加強林地、草場、水資源等的保護,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特別要通過循環經濟的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盡量利用有機肥和生物技術,確保農業健康發展,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目前不少地區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較好、發展較快,有的已經探索了一套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產模式,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知名度和品牌效應,優化生態要從改善人居環境出發,把治理污染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有些地方經濟發展雖然較快,但污染問題加重,對農民群眾身體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由此引發了一些群體性事件,成為突出的問題和矛盾。
綠色產業。生態農業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傳統農業技術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運用為條件,以無害化、高效化產出為目標,因此,生產綠色農產品是其重要目標之一。要充分發揮區域特色資源豐富、環境無污染的優勢,加大綠色農業基地建設力度,科學選擇優勢品種,規模開發重點產業基地,實施無害化種植,積極申報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