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一天清新空氣,出一天勞動汗水,吃一天新鮮果菜,玩一天農家娛樂,過一天休閑假期……
在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現代人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工作的壓力乃至壓抑,人們向往那份田園生活的放松與悠閑,于是都市人紛紛涌向農村,開展鄉村游、農家樂……滿足心靈的放逐。
農家樂風光不再 苦謀出路

2000年的夏天,20歲的唐文風第一次出門打工滿心歡喜,他以為自此可以離開江西的那個小山村,實現跳出農門的希望。他興致勃勃地跟隨堂叔來到深圳,沒想到,堂叔把他帶到深圳龍崗的一個山村,山腳就是一塊塊的菜田。唐文風的低落情緒可想而知,來深圳不是進工廠吹風扇,更別奢想在寫字樓吹空調,依然要在田頭地間風吹日曬雨淋。堂叔是個菜農,他也只能是個菜農。
轉眼間三年多過去,唐文風成了一個壯實的小伙子,也成了一個熟練的菜農,他也承包了3畝多菜地,風調雨順一年侍弄土地下來能掙上一萬多元。
2003年1O月的一個周末,一幫背行囊的年青男女嘰嘰喳喳地圍在了唐文風簡陋的棚屋前,他們是一幫郊野探險游的驢友,走得累了,肚子也餓了。他們大嚷著:“兄弟,給我們做頓飯吃,餓壞了……”有幾個人甚至動起了手,捉地上的雞鴨,興奮地大叫:“正宗的走地雞呀,沒有污染的蔬菜啊,我們吃一頓原汁原味的農家大餐,幸福啊……”唐文風苦著臉說,自己燒菜的手藝不行。那幫年青人嚷叫著說,沒關系,就按你平時的做法給我們弄一餐。唐文風忙活開了,一個多小時后,燉了一只雞,做了一盤酸酒鴨,炒了豆角干,煎了土雞蛋,再燒了幾個新鮮的蔬菜,就著大米飯,一幫人狼吞虎咽,個個都像饕餮餓鬼。吃得興高采烈之際,幾個男生遺憾地說可惜沒有啤酒來助興。這幫驢友走的時候,留下了300元飯錢,并說以后會介紹一些同行的朋友來這個落腳點吃飯。
望著這300元,唐文風的心里活動開了,一餐飯成本只有七八十元,做了一下就得到了200多元的利潤,這可是自己快一個星期做菜農的純收入。自己為什么不開個農家餐館呢,他所處的菜地位于園山風景區的山腳,山那邊便是綿長的海岸線,深圳的市民尤其是那些白領在周末時喜歡爬山下海進行戶外探險,他們就是自己的顧客啊!
2003年底,唐文風很快把想法變成現實,把棚屋裝修成小木屋,四周用籬笆圍成了院子,添置了爐具、桌椅,從家鄉聘來了幾個人,既經營農家餐館也還侍弄著那幾畝菜地。餐館主打客家風味,家禽自己養,蔬菜自己種,米酒自己釀……正宗的農家餐館開業了,那些路經的驢友哪能不停下腳步,在這里美食一頓呢?
沒多久,唐文風的“農家樂餐館”就名聲在外,那些爬山下海的驢友只要經過這一區域都要到“農家樂”聚上一頓。漸漸地,一些深圳市民也開著車聞訊而來,或一家老少或親朋好友,呼吸山區的新鮮空氣,吃上一頓特色的農家菜,也成了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到了周末,如果不提前預定,還找不到就餐的位子呢,可以想象唐文風那段日子賺得有多快樂。
任何生意都存在著競爭,唐文風的農家餐館也不例外。到了2004下半年,有些菜農見農家餐館生意紅火,也紛紛開起了各種特色的農家餐館,開始大家都各自掙了些錢,很快惡性競爭的后果就顯現了,由于一些餐館用市場購買的家禽冒充土家禽,使得一些上當的食客再也不來了。2004年底,聲譽倒了,農家餐館一片蕭條。
唐文風望著難以為繼的局面,只能徒嘆奈何,他在思謀著出路。
巧迎合都市白領 驚喜一片
生意低迷,唐文風苦悶之余,每個晚上都往附近的工業區里跑,年青人嘛,自然迷上了網絡。在QQ上,他認識了一大幫朋友,說開心的事也說郁悶的事。有的網友勸他既然農家餐館不賺錢了,干脆早停少損失;有的也勸他好好做菜農,那才是他的老本行;還有的說,你手頭不是有了一些資金嘛,趁早轉行做其它生意去……這些勸說都不合唐文風的心思。
2005年初的一天,—個網名叫“夢想: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網友在QQ上對唐文風訴說自己的苦悶:女朋友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送什么特別的禮物才能有意義呢?
唐文風盯著對方的網名在沉思,這是取自一句廣告詞“農夫山泉有點甜”而來,然后問他:“你的網名有什么涵義呢?”對方答:“其實這是我一個不能實現的夢想而已。像我們這種所謂的城市精英,現在是為了生存苦苦打拼,還不是為了以后的生活,所以我特別向往陶淵明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可惜,這輩子都只能是個夢境啊!”唐文風調侃地說:“農婦沒辦法滿足你,山泉和有點田倒是可以為你辦到。”對方不相信:“你說說看。”唐文風笑說:“你來我這里上班不就得了,要山泉有山泉,要田有田,不就是你們所說的莊園主?”對方哈哈笑過之后,忽然說:“這倒是好想法,我來你那上班就免了,不過可以這樣,你承包別人的土地做大莊園主,我從你那承包小塊地做小莊園主……”
一來二去,兩人的想法越來越成熟:對方承包一塊小土地,種植玫瑰花,一個月后玫瑰花盛開的時候帶女朋友前來;唐文風提議干脆把這塊土地以他女朋友的名字命名,這就是一個特別的生日禮物。對方大聲叫好,第二天他便趕到唐文風的菜地,當場落訂。
唐文風把自己的蔬菜基地命名為“歡樂農莊”,農莊是這樣經營的:一塊地1x3米,由顧客指定經營某種蔬菜、瓜果或花草,基地方負責種子以及種植,每個星期向雇主匯報生產過程,雇主也可親臨現場體驗勞動,產品成熟后雇主可選擇自己采摘,也可委托賣掉。這樣一塊地每個月收費100元。網友“夢想:農婦、山泉、有點田”因為急著下個月玫瑰花就要盛開,所以為“特急服務”,按理說要收加急費,但這個念頭有他的功勞,唐文風只收了他兩個月的管理費200元。
唐文風給自己的這項業務命名為“網上種田”,在“深圳之窗”論壇發布信息:吸一天清新空氣,出一天勞動汗水,吃一天新鮮果菜,玩一天農家娛樂,過一天休閑假期!來“歡樂農莊”,滿足你的莊園主夢——你可以親自耕種,也可以委托我們管理;你可以親身體驗,也可讓我們操勞;你可以親臨收獲自己的勞動果實,也可讓我們送上家門,還可以直接銷售……接著他把自己的QQ名也改為“網上種田”,在個性簽名、個人說明里都注明了“歡樂農莊”的服務內容。此后,他活躍在各大網站的BBS論壇,傳播“網上種田”的消息。
在網絡遨游的年青人尤其是那些白領族,對唐文風的“網上種田”一出現,就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很快,他的手機就成了咨詢的熱線電話。
新地主網上種田時尚新鮮
2005年3月,唐文風把自己承包的3畝多土地劃分為一百多個3平方米的地塊,平得整整齊齊,每塊地上矗立一塊木牌,以后有了顧客認領土地可以直接寫上名字。他把土地分為三個區:蔬菜區(專門種植各種時令蔬菜)、瓜果區(季節性瓜果)、花草區(鮮花、觀賞植物),適合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當別的菜農看見唐文風把自己的土地平得空白,上面什么東西也不種,說是等人上門來自己耕種,一個個都搖頭說他瘋了,這世上還有人自己出汗勞動還要付錢的事?唐文風也不解釋,只是固執地做著自己份內的事。
3月初的第一個周末,唐文風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顧客,應該不是一個而是一批,他們是一個公司的同事,在網上和唐文風溝通后,現場實地考察。唐文風自然懂得第一批顧客對自己事業的重要,因此他竭盡全力向他們解說“網上種田”的種種好處,一個女孩子首先被說服,她興奮地說:“我要種玫瑰花,以后每天在辦公室插自己種的花,該多美啊!”另一個男孩卻說:“五月份是母親節,我想送上自己親手種植的康乃馨,一定有意義!”也有的人喜歡簡單的,說就種蔬菜,這樣可以更直接地看到勞動成果。他們都簽訂了3個月的“網上種田”合同。玫瑰花可不是3個月就能種出來的,但這難不到唐文風,他直接移植已經成長的玫瑰樹苗,就滿足了顧客的要求。
有了第一次的顧客,就有了接踵而來的顧客。第一個月,唐文風租出去30多塊土地,收入8000多元,如此豐厚的收益讓他自己都有些不相信“網上種田”的魔力如此之大。唐文風更用心了,他通過QQ、電子郵件每個星期都向顧客匯報一次生產進程,他還買了一部數碼相機,拍上圖片發過去給雇主看,細致的服務拉攏了穩定的顧客。
僅僅兩個多月,唐文風的100多塊土地就被租賃一空,于是他大手筆地吃進了旁邊的10多畝土地,都開展成“網上種田”的模式。唐文風并不盲目,從兩個多月的經歷中,他感覺到現代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白領們希望尋求一種方式來擺脫壓力,讓自己疲憊的身心在大自然環境中得到放松,因此“網上種田”這種半體力的勞動方式最適合都市年青族,他要把“網上種田”做強做大。
除了緩解壓力,“網上種田”還是傳遞感情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大多數年青人都把自己的這塊地以情侶的名字命名,種植的產品也作為送給對方的禮物。
別以為“網上種田”就是年青人的專利,同樣一些中年人也趨之若鶩。一位40多歲的公司老總感慨地說:“當年十七八歲上山下鄉時摸過鋤頭,如今20多年了遠離了土地,多想有機會再體驗那份種植的辛苦與收獲的喜悅啊。如今,這種‘網上種田’的方式正滿足了我的這種愿望。”他的話也代表了好多他這種年齡的中年人的心聲。這些功成名就的老板級人物一簽就是一年的租地合同,成了“歡樂農莊”穩定的一部分收益。
“網上種田”更是教育孩子的一種良好途徑,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有些溺愛也不在話下,聰明的父母便帶孩子親自勞動,讓孩子明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到了周末,眾多的一家老小忙碌在田頭地間成了農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到了2006年6月底,唐文風租出去近千塊土地,每月的收入突破萬元大關。他手下已經聘了12名員工打理農莊,他在龍崗中心城月供了一套三房兩廳,還買了一部金杯中巴車接送顧客和送貨,成了名符其實的有房有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