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投機家總結畢生經驗后發出感慨。他說,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輸掉財產:最快的方法是賭博;最愜意的是與女人在一起;最笨的是買股票。一位終其一生都在從事金融投機的人最后得出這種結論,自然有他個人的切身經驗作為證據。不過,這似乎與大眾的(集體)經驗迥然相異。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自股票市場發明以來,股票市場為什么會越來越壯大,而不是越來越委靡;參與市場的人為什么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這說明,大眾(作為一個整體而成為研究對象的時候)與這位老資格投機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
這種不對稱主要來自獲取信息的渠道。一般而言,大眾對股票市場的認知大多來自財經媒體或者親朋好友的選擇性描述,更加用功一點可能會去讀一些財經書籍。但從這些渠道獲得的股票信息,基本上都傾向將股票描述成現代人發家致富的有效途徑。嚴肅一點可能同時提醒風險,而那些信口開河的則干脆將股票吹捧為點石成金的財富魔術。媒體出于招徠讀者的需要,特別喜歡傳播股市中一夜暴富的故事,親朋好友出于虛榮心也總是將那些偶爾的賺錢經歷拿出來談論,而將更多的失敗經歷遮掩得嚴嚴實實。從這些有意無意經過選擇的小概率事件中,大眾當然會得出比較積極的結論。但上面那位投機家,顯然不是從這些渠道獲得有關股票的信息的。他主要是通過自己賺錢或者賠錢的個人經驗來獲得信息的。賺錢或者賠錢事關身家性命,當然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夸張。所以,指導這些“老江湖”投資(或者投機)的更多是這些切實的個人經歷,而不是那些媒體上的胡言亂語。事實上,不僅是上面那位大投機家,就是一般投資經歷稍長一點的人,都會拋開那些媒體、拋開書本、拋開那些經濟學家搞得神神秘秘的宏觀數據與指標,而憑借自己在股市獲得的真實的個人經驗去投資。畢竟,這不是在做媒體,也不是在寫書,更不是在滿足虛榮心。與自己的身家性命玩,自然開不得玩笑。
兩種信息渠道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信息,自然也就造成了兩種不同的行為。但大眾多,而投機家少,也就造成了股市不斷興旺,但觀感卻截然不同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