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消渴;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58—02
消渴病現代醫學稱為糖尿病,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綜合征。由于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和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多尿、煩渴、多飲、多食、消瘦、乏力,“三多一少”癥狀,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甚至發生昏迷而危及生命。中醫認為其病因是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房勞傷腎,先天稟賦不足,或過服濕燥藥物等因素,其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病變主要與肺、胃、腎三臟有關。現對該病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中藥調護
幾千年來,中醫藥治療消渴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病異治”是中醫特色之一。根據消渴病的臨床表現,通常分為以下幾個證型進行中藥調護。
1.1 陰虛熱盛型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易饑,口臭便秘,舌苔黃燥,脈洪數,多選用有養陰清熱作用的中藥,如生地、麥冬、黃連、花粉、知母、石膏等煎水代茶飲。
1.2 氣陰兩虛型表現為多飲多尿,氣短懶言,神疲乏力,易感冒,易出汗,舌質淡,脈沉細,多選用有益氣養陰作用的中藥,如黃芪、山藥、熟地、五味子、山萸肉等煎水代茶飲。
1.3 陰陽兩虛型表現為口干但飲水不多,腰酸乏力,夜尿多且多泡沫,怕冷,面色黑,舌淡,脈沉細無力,多選用滋腎溫陽的中藥,如仙茅、仙靈脾、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等煎水代茶飲。
臨床和實驗證實,上述中藥有的可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有的可改善胰島素的抵抗,有的可以減少胰島素拮抗激素的血濃度,因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故對糖耐量減低,輕、中度消渴病療效較好。對中、重度消渴病采用“中藥加小劑量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的方法,亦可收到理想效果。
2、飲食護理
飲食控制是消渴病治療的基本措施,所有消渴病人無論采取降血糖治療與否,首先必須控制飲食,飲食控制可減輕胰島素β細胞的負擔,降低血糖。輕癥病人通過單純飲食控制可使血糖下降,癥狀緩解。重癥病例在控制飲食的同時常需應用降低血糖的藥物,同時應配合適當的體力活動,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提高控制飲食的效果。一般認為,消渴病人如休息者每天進食主食200~250g,蔬菜500g,葷菜150g左右,食用油2~3匙,還應注意主食粗細糧搭配,分3~5餐進食,忌食甜食及飲高度酒。以上為一般病人的“粗算法”。住院病人特別是有并發癥者,醫生會根據病情采用“細算法”適當調整。
另外,“辨證擇膳”是中醫特色之一,就是利用“藥用食物”或“藥膳”的偏性,來糾正患者陰陽氣血的偏勝偏衰。消渴病人常用的偏涼的藥用食物有:芹菜、苦瓜、西瓜、竹筍、泥鰍、甲魚、田螺、河蚌、豬胰、蝸牛、菠菜、薺菜、綠豆、冬瓜等;偏溫的藥用食物有:韭菜、洋蔥、山藥、大蒜、菱角、南瓜、椰汁、魔芋、海參等。常用的藥膳有:麥冬決明子茶、百合玉竹茶、西洋參茶、羅漢果茶、玉米須飲、山藥蓮子湯、白鴿杞精湯、蚌肉苦瓜湯、豬胰燉生芪、山藥枸杞蒸雞、五味子蛋、清蒸山藥鴨、歸地燒羊肉等。上述藥品及藥膳分別有清熱、養陰、益氣、健脾、補腎等功用,能增強體質,又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3、感染的護理
消渴病人對細菌的抵抗力低下,易引起皮膚感染,應指導病人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潔,尤其要加強口腔、皮膚、會陰部的清潔,注射胰島素時,局部皮膚嚴格消毒,以防感染,隨時觀察有無感染癥狀出現,以便及早處理。4心理護理
理解、關心、鼓勵病人,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講述該病的基本知識,清楚解釋治療目的,過程及原因,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焦慮,正確對待疾病,使患者愉快平靜的生活,積極配合治療。
消渴病是一種病情極長的慢性病,其治療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作為護理人員,要對病人做耐心細致的講解和護理工作,讓患者知道飲食、運動、心理治療調護是治療的關鍵,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爭取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