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毫針療法、耳針療法、灸法、穴位注射療法及其他療法等方面綜述了近40余年來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及機理研究概況,指出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存在的問題,并對以后針灸在該病的研究中提出設想。
關鍵詞:2型糖尿病;針灸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44—03
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NIDDM)具有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控制和改善并發癥等特點,現將近40余年來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有關研究的文獻綜述如下。
1、針灸治療概況
1.1毫針治療張智龍等將符合標準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單純采用針刺治療,取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陰陵泉、豐隆、三陰交、太沖、血海,施以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每日2次,6d為1療程,每療程間休息1d;對照組口服優降糖治療,每次2.5~5mg,每日3次,血糖穩定后改用維持量(2.5mg/次,每日1次)。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8.33%,優于對照組的66.37%;羅紅艷等運用傍針刺法治療消渴病中常見的氣陰兩虛型(成年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獲93.3%的總有效率,與單服降糖甲片對照組的70%的有效率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楊廉德[3]針刺治療48例糖尿病病人臨床觀察,經3個療程后,多飲、多食、多尿基本消失,其他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尤以乏力、精神疲憊、頭暈自汗、肢體麻木、視力減退等明顯好轉,血糖較治前下降80%以上,尿糖減少,總有效率85.4%。朱秀峰針灸治療糖尿病246例觀察,顯效154例(其中治療1個療程者34例,2個療程者70例,3個療程者44例,4個療程者6例),有效8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6.3%。針灸組治療前后血糖變化經統計學處理,P≤0.001,針灸組與對照組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
1.2 體針和耳針結合療法劉志誠等治療576例NIDDM患者,辨證論治,體穴主要取肺俞、少商、內庭、膈俞、大腸俞、天樞、上巨虛、中脘、陰陵泉等;耳穴取肺、胃、胰膽、內分泌、大腸、脾等,耳穴埋藏撳針或王不留行籽,膠布固定,每日每穴按壓3次,每次每穴按壓1~2min,隔日更換1次;針灸體穴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耳針和體針同時進行,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發現1個療程有效率為81.25%,2個療程有效率為87.67%,3個療程有效率為92.54%,說明療程越長療效越好。相關的分析還顯示:男性患者療效優于女性(P<0.001),年齡小的患者療效優于年齡大的患者(P<0.05),病程短者療效優于長者(P<0.001),肥胖度重者療效優于輕者(P<0.001),無并發癥者療效優于有并發癥者(P<0.001),無糖尿病家族史者療效優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者(P<0.001),實證療效優于虛實夾雜證(P<0.001),虛實夾雜證又優于虛證(P<0.005)。魏群利等對67例2型糖尿病患者針刺配合耳穴壓籽后使空腹血糖(FBS)、空腹血清胰島素(FINS)下降,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AI)升高,均有顯著性差異,提示該法具有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IR)的作用。
1.3耳針治療龍文君報道針刺耳穴治療NIDDM,主要穴取胰膽、肝、腎、緣中、屏間、交感、下屏尖、內分泌、肺、渴點、饑點等,辨證分型后每次選51—6穴,采用針刺,捻轉運針,兩耳交替。劉巖紅報道用耳針治療NIDDM,右耳取內分泌、肺、胃、胰、緣中、腎上腺、渴點,左耳取內分泌、肺、脾、腎、三焦、屏尖、饑點,兩耳交替針刺,隔日1次,1月為1療程,有效率達95.3%。
1.4灸法治療王海等將符合診斷標準的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對照組)50例,常規加艾灸治療組55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無明顯差異,全部病例均根據病情采用飲食控制,磺尿類或雙胍類等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市售艾卷于每日上午4時30分和下午4時30分2次直接灸大椎、神闕按先后順序各灸30min,半月1療程,兩月為期,治療后從中看出觀察組各時限血糖、均值均有下降,以空腹血糖最明顯,同時也顯示了糖耐量曲線的改善,高峰前移,此一結果表明:艾灸大椎、神闕不僅可以顯著降低空腹血糖,而且還可明顯增強胰島B細胞對糖負荷的反應能力,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藺云桂對單控飲食無效的患者施以灸法(艾炷隔姜灸),治療期間停服全部降糖藥,結果2個療程后,血糖平均值下降(44.9±15)%,有顯著性差異(P<0.05),尿糖治療前后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
1.5 針刺配合灸法治療曹少鳴將42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艾灸組、針刺加艾灸組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3組患者臨床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24h尿糖定量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0.01),但以針加灸組療效最佳(P<0.01)。馬兆勤糾艾段溫針隔橘皮灸治糖尿病200例觀察,治療期間停用一切降糖中西藥物,最長10個療程,最短5次,在灸完1療程后,復查血糖、尿糖,總有效率為93%,馬兆勤認為此法對胰島素β細胞有促進分泌作用,比單純服藥效果好。
1.6穴位注射療法有學者研究認為,穴位注射的機理是通過腧穴對藥物的逐漸吸收,使藥物對腧穴產生緩慢而持久的作用,并通過經絡而到達病所。由于緩慢吸收的藥物對相關穴位持續較長時間的刺激,從而起到與針刺特定穴類似的功效,同時,還可發揮藥物的作用,放大藥物的功效,與毫針針刺相比,具有取穴簡單、操作簡便、療效肯定、安全經濟、無毒副作用的特點。李龍宣等將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4組,即優降糖組(A組)、黃芪注射液肌注加優降糖組(B組)、生理鹽水穴注三陰交加優降糖組(C組)、黃芪注射液穴注三陰交加優降糖組(D組)。以上各組治療3個療程后結果顯示,治療后各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較治療前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P<0.01),組間分析顯示D組療效最佳。
1.7 其他療法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運用梅花針及捏脊治療糖尿病155例,結果不僅癥狀大為改善,血糖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另外還有其他學者用電針加TDP、穴位敷貼為主配合小劑量降糖藥、針藥結合等方法治療2型糖尿病均取得了顯著療效。
2、針灸作用機理研究
針灸對糖尿病產生作用的機理尚不完全清楚。針灸對血糖的影響也是復雜的,采用不同穴位針刺既可使低血糖升高,又可使高血糖者血糖降低。王端輝在針刺能夠降低血糖的同時得出血清胰島素水平上升的結果。曹少鳴等認為實驗NIDDM大鼠針后血清c-肽水平也顯著提高。袁錦虹等對造模成功的NIDDM大鼠進行針刺,治療后大鼠的攝食、攝水、空腹血糖等均明顯下降(P<0.05)。沈必清等使用微煙灸療器治療NIDDM大鼠,發現治療前后大鼠餐后2h血糖均有顯著下降(P<0.01)的同時,微煙灸還可以改善NIDDM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李嘉檢測了大鼠紅細胞和脂肪細胞胰島素受體結合常數,結果提示NIDDM大鼠紅細胞和脂肪細胞胰島素受體親和力降低,而針刺可以增加大鼠紅細胞和脂肪細胞胰島素受體數目,提高受體親和力,并且這一變化與血清胰島素濃度呈負相關,提示針灸可以通過改善受體缺陷來改善胰島素抵抗。熊星火等分別觀察了NIDDM病人餐前1h施針,餐后1.5~2h施針的血糖變化,發現2組血糖均比在相同條件下不施針的對照組前后血糖下降明顯,有統計學意義。也有認為針灸降血糖的機理,首先是作用于神經系統,一是針灸作用于周圍神經,即通過興奮迷走神經和抑制交感神經,而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糾正內分泌紊亂,恢復胰島素的正常功能;二是針灸作用于中樞神經,促進胰島素的分泌,以達到降血糖的目的,或在中樞形成一個新的占位面積較大的興奮灶,通過相互誘導,重新調節大腦興奮與抑制的關系,而擾亂糖尿病人病因的刺激作用。另外還有學者認為:針灸作用不僅限于胰內,還有較強的胰外作用,針刺后增加靶組織的受體數目,改善胰島素桔抗,刺激末梢組織利用葡萄糖也是一重要作用。總之,針灸治療糖尿病的作用并非某一系統的單一效應,涉及神經、血管、體液等多方面作用。
3、問題與展望
針灸治療型糖尿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方面雖取得一些進展,但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未解決,如DM辨證論治的客觀標準、針灸最佳方法的選擇、療效評價標準、療程與療效的關系、針灸治療DM的機理等。故針灸治療該病的研究仍需要不斷的深化和擴展。推測針灸治療糖尿病的研究今后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其一,進行臨床辨證論治研究,系統挖掘前人經驗,總結臨床療效,揭示疾病的傳變機制,結合現代醫學檢驗技術進行微觀辨證。其二,重視早期診斷和防治方面的研究。其三,針灸在治療2型糖尿病方面前人雖采用了以上所總結的諸多方法和穴位,但在這些方法的橫向對比研究方面還存在不足,故臨床研究要加強對使用頻率高、療效可靠的穴位和方法進行篩選,尋找最佳組方、配穴規律及最佳的針灸方法,以及療程的長短與療效的關系,以期獲得某些突破性進展,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其四,通過再深入研究制定統一、客觀的療效評價標準。其五,關于針灸治療糖尿病的機理,將進一步結合現代醫學針對重要病理環節進行研究。如研究中醫針灸對糖尿病及其合并癥病理過程的生物化學機制的影響,從細胞膜胰島素受體及相關基因表達方面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