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的療效。方法:將110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以西醫擴血管、對癥及腦血管活化劑等治療,有腦水腫表現者加用降顱壓藥物。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中藥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為83.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較單純西醫治療療效顯著。
關鍵詞:腦梗塞;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19—01
1、臨床資料
本組110例患者均為本院2004年~2005年住院患者。全部病例診斷均參照《實用內科診療規范》關于動脈硬化性腦梗死的國內診斷標準,符合動脈硬化性腦梗死的診斷。治療組56例,病程5d~1月,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齡52~78歲。對照組54例,病程6~28d,其中男42例,女12例;年齡48~76歲。經統計學處理,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無顯著差異(P>0.05)。
2、治療方法
對照組:靜滴腦活素、能量合劑、維腦路通等治療,有腦水腫表現者加用甘露醇靜滴。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中藥治療。自擬方,藥物組成:黃芪30g,黨參20g,桃仁lOg,紅花10g,川芎10g,赤芍20g,燈盞花15g,陳皮15g,茯苓20g,法夏15g,炙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
以上治療觀察1月后判定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多18%以上。
3.2治療結果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4、討論
本病為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類型,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68%~80%,好發于中老年患者,其臨床表現因受損部位、病灶數目面積大小以及個體差異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表現為偏癱、失語等短時發生的局灶性神經系統功能缺失。腦梗塞屬于中醫學的“中風”、“卒中”范疇。病機唐宋以前以“外風”說,多以“內虛邪中”立論;而唐宋后則主以“內風”說,多以腑臟功能失調立論,如河間“心火暴亢”說、王清任“氣虛血瘀”說……。筆者通過10余年的臨床觀察,發現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虛為本、瘀血痰濁為標。本病的發生多為老年人,老年人臟腑虧虛、脾胃虛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氣虛則無力運血致氣虛血瘀,脾虛則水液不化,痰飲內停、痰濁內阻。瘀血痰濁皆由脾氣虛弱所致,氣虛則無力運血,痰瘀血結,血液粘稠,血行遲緩,當粘稠而緩慢的血液突然瘀阻于腦腑時,腦就失去“元神”之功能而發為中風。這與現代醫學認為動脈粥樣硬化、內膜粗糙、管腔狹窄、血小板、紅細胞及纖維蛋白粘著、血液粘滯性、凝固性增高的發病學說異曲同工。
本文中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陳皮、法夏、茯苓健脾燥濕祛痰;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燈盞花活血通絡。諸藥合用起到健脾益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F代藥理研究認為:丹參、川芎、黨參、黃芪均有擴張血管的作用。
通過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無論在癥狀改善及肢體功能恢復均優于對照組,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