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10—01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臨床常見病癥,筆者自2005年6月以來采用中西醫結合、牽引、推拿、針灸等方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4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34例病例均來自地方及部隊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齡31—76歲,平均53歲;病程2d—12a。合并有神經根受累癥狀16例。合并有交感神經受累18例。
1.2臨床表現 (1)癥狀:多有頭痛頭暈,并與體位改變有關,嚴重者有猝倒史,伴有劇烈眩暈,偏頭痛,耳鳴,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失眠,心悸,多汗,嘔吐,視覺障礙,部份伴有后枕及頸項部疼痛,頸部活動障礙,一側肩背及上肢放射痛和麻木;(2)旋頸試驗陽性;(3)X線片均有不同程度頸椎生理屈度變直或反弓,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狹窄,環樞關節錯位,環齒間距左右不對稱及樞椎棘突偏歪,椎間孔狹窄。
1.3診斷標準 (1)頸性眩暈,可有猝倒史;(2)旋頸征陽性;(3)X線片有異常所見;(4)多伴有交感神經癥狀;(5)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6)排除外椎動脈VIV3段供血不全,神經官能癥與顱內腫瘤。
本組病例均有頸椎X片檢查,部份病例經CT或MRI檢查,少數病例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提示單側或雙側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2、治療方法
2.1初期(發病2周內)頭暈頭痛較重,甚至天旋地轉不能坐立,頭頸不能向健側旋轉,動則加劇,心悸,嘔吐,眼脹,失眠,頸肩臂痛,麻木。治療: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快速靜滴,5%GS 250ml加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或燈盞花素注射液20mg靜滴,每日1次,連用3天。針灸取內外關、足三里、風池、翳風、印堂、百會、太沖等穴,平補平瀉,留針30rmin,每日1次。
2.2后期(發病2周后)癥狀穩定,頭暈頭痛不劇烈,但頸項轉動則癥狀加重。治療:(1)頸椎牽引:采用坐位枕頜帶牽引,牽引力呈前屈15~20度順頸椎牽引,力度常用(6~15kg)由輕到重,以患者能承受,不覺辛苦為宜,每日2次,每次20min。對高齡,高血壓,心臟病及呼吸功能不全或牽引時癥狀加重者慎用或暫停使用;(2)推拿治療:首先采用按摩舒筋法,讓患者放松頸肩肌肉,按揉彈撥可觸及的條索狀或硬結,點壓肩井,風池,痛點穴位,力度由輕至重,以局部酸脹疏緩為益,然后用正骨手法[2],根劇不同病變節段,分別選用仰頭搖正法、低頭搖正法、側頭搖正法、側臥搖肩法對頸椎旋轉小關節進行整復,可聽到彈響聲或有椎滑動感即復位成功。但不可強求彈響或使用蠻力,再重復操作舒筋法放松肌肉,可視患者耐受程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3)電針治療:以患側循經取穴或痛點穴位為主,采用疏密波,留針20min,每日1次,10次1療程,中間可休息1療程再針。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頒布的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眩暈及相關癥狀與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工作;顯效:眩暈基本消失,偶因疲勞后在頸部活動時出現短暫眩暈,有較少的相關癥狀與體征,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有效:眩暈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減輕。有部分相關癥狀與體征,對日常生活工作稍有影響;無效:治療前后癥狀與體征無變化。
3.2治療結果本組病例經過1—3個療程的治療,痊愈19例,好轉11例,改善4例,總有效率100%。
4、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不良體位及工作姿勢,不適當的體育活動和外傷均可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失衡和勞損,加快椎間盤及其周圍組織退變速度和程度,出現椎體失穩,髓核突出,繼發椎體及鉤椎關節橫向增生,橫突孔狹窄,韌帶肥厚,引起椎孔和椎管狹窄,機械性壓迫椎動脈。而椎間盤物質釋放可直接產生非細菌性炎癥、水腫。使分布區域內軟組織發生炎癥,產生疼痛,刺激交感神經,使椎動脈痙攣,血管腔變小,血流障礙,導致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
該病急性期使用推拿,牽引易導致炎性物質釋放和擴散,加重神經根水腫和炎癥,因而使癥狀更加明顯。筆者應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及丹參、燈盞花素等藥物靜滴,能起到抗炎、脫水、改善循環、減輕消除頸椎局部炎癥水腫作用,配合針灸以調理氣機、疏通經絡、緩急止痛。
緩解期的頸椎牽引和推拿手法是主要的治療方法。(1)牽引有利于髓核回納;使狹窄的椎間孔增大,減少機械壓迫;能恢復頸椎間關節排列,矯正紊亂小關節;能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和粘連的關節囊;(2)推拿手法可糾正錯位的頸椎關節,使頸椎恢復穩固序列,使扭曲于橫突孔中的椎動脈得以伸張,從而改善椎動脈的供血改善頭暈頭痛等癥狀;(3)電針治治療可取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解痙止痛、疏經理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