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新農村建設是贛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破解“三農”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和諧平安贛州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筆者認為應強化五種意識。
一是強化長期意識。只有強化長期意識新農村建設才能持續發展,只有強化長期意識工作才能有條不紊、穩步推進,只有強化長期意識才能克服浮躁、急進、形式主義。從我市財力來看,僅僅是吃飯財力。從我市農村現狀來看,農村經濟發展還很落后,特別是農村產業化和主導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充分,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還很低。新農村建設不能急功近利,應成立農村專家調查組和指導組,對全市農村進行調查和指導,結合農民對新農村建設認知度以及認知潛能,統籌安排,提出科學方案,包括農村綜合發展方案、規劃設計方案、項目、資金實施方案、專業人才需求方案,最佳工作隊(掛點單位及人員)方案。工作隊(掛點單位及人員)與示范點,實施雙向選擇,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實行示范點、項目、志愿者申報制度,建立三庫即人才庫、項目庫、示范點庫。
二是強化科學意識。只有科學才能長久,只有科學才是最佳,只有科學才算經濟、才能把握項目成本和工作成本。規劃應科學,只有科學的規劃,才能做到選址科學,才能做到鄉村的規劃、城市的功能,才能做到一代人建房幾代人享用。項目應科學,反復比較,找出最佳方案。方法應科學,反復推敲,使用最優方法。比如我們在選擇幾個改水方案時,反復比較,選擇了無塔式自來水。設備選型時,我們選用了無凈化自動裝置,因水源經權威部門檢測,屬優質水,不需凈化,節省近3萬元投資。選擇隊伍時,實行理事會管理,市場運作,公開招標擇優選擇。工程建設應科學,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尤其在建三格式化糞池,應找專業隊伍,成效一個建一個,特別在關鍵的技術環節上,不能全面開花,男女老少齊動手的蠻干行為。長效管理機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綠化等應科學。
三是強化景觀意識。只有強化景觀意識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強化景觀意識才能保持生態環境、歷史人文景觀,只有強化景觀意識才能凸顯鄉村特色。為什么人們常說歐洲的農村非常漂亮,主要就是重視了景觀設計。俗話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農村里的山水草木、池塘、橋溪、田埂、碑文、都是美麗的景觀,缺一不可,要注意珍惜和愛護,一方面要保護歷史,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創造歷史,要注重景觀設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凸顯鄉村特色,做到依山就勢,傍水成景,將山、水、樹、路、坪、房融為一體,造就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美景,造就內生式、安全式的園林生態村莊,盡量節約每一寸土地,保留好耕地,保留好農村歷史文脈,保留好風景名勝古跡,傳承客家文化瑰寶。
四是強化法制意識。沒有法制就沒有未來,沒有法制就沒有現代文明,沒有法制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新農村。我們國家有數千年的封建史,封建“法制觀念”根深蒂固。現代意義上的法制,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所以強化法制意識責任重大,一方面,要強化村民的法制意識,向他們宣傳法律法規,尤其是《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土地法》,《義務教育法》等與農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教他們利用法律來維護權益。另一方面,要強化駐村干部及村干部的法制意識,做到以人為本,以身作則,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自覺地以法規制度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模范地執行國家法律、政令,做到公平、公正,平等地對待每個村民,不偏私、不歧視;比如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為村民安裝自來水時,首先挨家征求村民意見,對方案進行公示,公示后挨家進行解釋說明并簽名。比如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拆除村民的破廁時,遇到思想不通的村民,我們反復耐心做他的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通思想,避免了采用損害村民權益的方式。
五是強化教育意識。沒有教育就沒有希望,沒有教育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世界經濟的競爭取決于人才的競爭。因此,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是21世紀擺在我們政府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尤其我們贛州市自然條件差,工業基礎薄弱,經濟以農牧業為主,至今還有8個國家級貧困縣。窮,就窮在人才短缺上。因此,必須強化教育意識,因為重視教育、普及教育、義務教育、全民教育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縮小教育差距,平衡下一代的就業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現代社會生產和現代社會生活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比如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為村民安裝自來水時,附近的小學和幼兒園我們都實行免費安裝。讓重視教育深入民心。不斷通過宣傳、教育,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學知識和建設新農村的熱情,發揮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作者單位:贛州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