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東西,當我們似乎已將它遺忘的時候,其實它還珍藏在你的心靈。就像我很多年前手抄的一本散文詩集,每一次整理辦公桌,我都將它留下,這一次我幾乎要將遺忘它了,但在那一堆將要丟棄的物品中,我還是發現了它,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本,卻仍然那么清晰,記錄著我喜歡的詩句:“愿如那一樹楓葉,在晨風中舒展開我純潔的淺碧,在夕陽中燃燒我熱切的燦紅。”(張曉風《楓》)“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謹慎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用灰塵滿滿的手捧著詩集一頁頁讀著,在這忙碌的世界,我心靈的一部分還能為文學歌唱,為此我歡喜和感動得哭泣起來。我知道我種感悟正來自這段日子讀《于丹〈論語〉心得》的體會,那真誠的心痛和心動,讓我相信,人與人之間,人與文字之間都是有緣分的,都應珍重和欣喜。
感悟一:對可愛的女兒真誠地說聲對不起
于丹教授,我相信她是如李澤厚老先生所說的是一個布道者,也相信她是一個能開啟心靈鑰匙的巧手匠,將2500多年前的《論語》用一種心得的方式做一番平樸、風趣的解讀,讓陌生的、難懂的文字變得生動起來。隨意翻開一頁,是對“言寡尤,行寡悔”這句話的體會:語言要少怨尤,行動要少后悔,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能撥掉,傷洞也不能復原。這段話正說中了我,我的脾氣很不好,繁雜的工作更是使我暴躁,真不知有心無意間傷了多少人,而我最親近的女兒更是受了我不少氣,即使我有一百個愛心對她,可說出來的話卻屢屢將她傷害,前幾天因為她沒有好好背單詞,我又將她罵了一頓。唉,2 500多年前的孔子就能對眾多的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能如此欣賞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親愛的女兒,我用責備的方式來促成你的更加優秀,卻忘了世界上最好的激勵是表揚。我要真誠地對女兒說一聲對不起,并努力去改正,做一個懂得尊重兒童并開心的母親。
感悟之二:心靈的滋養很重要
一天,孔子的四個學生子路、曾點、冉有和公西華陪著他坐談,孔子請學生講講自已的理想。子路想管理一個千乘兵馬的國家,使之兵強馬壯;冉有想治理一個方圓五六十里的小國,使老百姓豐衣足食;公西華想在同其它國家會盟的時候,做一名司儀,做到有禮有節;曾點舍瑟而作(停止彈瑟,敬而站之)回答曰:“我的理想是在暮春的三月,穿上新做的衣裳,陪同朋友,帶上一批孩子在沂水中凈浴后,沐著春風,與天地共同迎來一個蓬勃的時節。”孔子聽后,長長感嘆一聲:“吾與點也!”(我很贊同曾點的話)。于丹教授的心得是:曾點的內心是完滿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不拘泥于具體的社會角色,這正是孔子欣賞的地方。我不禁想起審計人員,多少人拘泥于自已的一行一業,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中,人似乎都機械化了,心也逐淅變得呆滯和麻木,更不用說對心靈的培育和滋養了,這是多么可嘆和可惜啊!審計人員更要有心懷天下的理想,在平凡瑣屑中眷顧和傾聽心靈的歌唱,有更好的內心修養為社會服務。
感悟之三:用加法和減法生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于丹教授認為從而立到不惑是人生是最好的時光,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用加法生活,不斷收集經驗、財富、情感和名譽;三十歲以后用減法生活,就是把那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這樣即使外部遭遇再多的打擊和不公,而你的心已能做到淡定和從容應對。看到這,我禁不住掩書長嘆,我自問:三十歲以前我用足了加法嗎,是否早已停下奮斗和追逐的步伐;四十歲以后能超然而出么,會舍得放下聲名和利益否?!我更加汗顏的是,并沒有用足加法的我即將要走到用減法去生活的階段,這不正是沒有遵循生命的成長規律而生出無窮煩惱之根源所在嗎?流逝的歲月再也無法追溯,剩余的時光又如急速的腳步匆匆疾行,我該怎么辦呢?!在這有些煩熱的春日的下午,望著窗外綠得可愛的水杉樹葉兒,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
(作者單位:銅鼓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