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在我國是一個情況比較特殊的組織,既不同于黨委和政府部門,又區別于國有企業,其財務監督往往被人所忽視。隨著事業的發展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加強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督,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成為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筆者就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強化事業單位財務監督意識
由于缺乏監督,目前一些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督意識不夠強,尤其是那些長期成為監督“盲區”的事業單位這種情況更為突出。強化事業單位財務監督,首先要強化這些單位領導和員工的財務監督意識。
一要加強財經法規學習。這是增強事業單位財務監督意識很重要的工作,必須切實抓好。作為上級主管部門應當提出明確要求,有計劃地組織事業單位領導和財務人員學習財經法規,而且這種學習一定要有強制性,要通過學習幫助他們熟悉和掌握財經法規,增強他們依法理財的意識。與此同時,事業單位本身也要對職工普遍進行財經法規教育,讓職工了解財經法規,明白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自覺地遵守財經法規,支持事業單位領導和財會人員做好工作。
二要建立制度約束機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是事業單位執行財經法規的重要保證,也為增強其領導和職工財務監督意識所必須。要把有無這一制度以及制度執行的情況作為考核事業單位財務工作乃至其全部工作的重要內容,執行不好的實行\"一票否決\",促使事業單位領導更加重視和加強財務監督工作,帶頭遵守財經法規,為職工放好樣子。要在事業單位內部形成一種“遵守財務管理制度受表揚,違反財務管理制度受懲罰”的獎懲分明的機制,促進大家自覺接受財務監督,執行好財務管理制度。
三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明確規定事業單位出現違反財經法規的行為,要追究其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責任,而且說到做到、決不遷就。這樣,勢必使事業單位的領導和相關人員從思想上重視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堅持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杜絕弄虛作假、亂收濫支、損失浪費等問題的出現。
二、構建事業單位財務監督機制
加強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督,必須解決由誰來負責、靠誰來實施,以什么來保障的問題,也就是要形成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
一是領導機制。這是事業單位財務監督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起關鍵作用的一個方面。事業單位的財務涉及方方面面,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其監督工作必須做到在其一把手領導下進行,一把手應當直接分管財務監督工作,對財務監督工作負總責。建立這樣的領導機制,才能保證事業單位財務監督工作順利進行,使監督的成效得到充分體現。否則,容易出現各行其事、有令不禁的情況,造成事業單位財務監督工作開展難、配合難、糾正問題更難的局面。
二是工作機制。實現事業單位財務監督的組織,應當包括國家審計機關、財政部門、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及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這四個方面構成一個監督體系,彼此協調,分工負責,各司其責。作為專司監督的國家審計機關依據《審計法》的規定,監督事業單位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財政部門依據《預算法》和《會計法》的規定,履行管理部門對事業單位預算和會計監督的職責;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對其財務、會計既負有管理的責任,又負有監督的責任;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依據內部審計的規定,對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內部控制進行審計監督。堅持這種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相結合的機制,對規范事業單位財務收支行為,促進改進和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三是法規制度體系。完備的法規制度,是事業單位正常開展財務監督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監督的保證。應當立足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事業單位財務監督辦法,對事業單位財務監督作出明確的規定,促使審計機關和財政部門把事業單位納入其監督的視野,并有計劃地安排實施,促使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搞好財務監督。與此同時,事業單位要制定財務監督制度與之相匹配,并要有保證制度落實的具體措施。這樣,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監督才不會落空。
三、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監督方式
如何對事業單位實施財務監督?在監督中需要注意什么?這是加強對事業單位財務監督必須解決的問題。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筆者以為,應主要采取以下幾種類型的監督方式:
一是約定型。也就是對事業單位的財務實行定期監督。這樣做,有利于保持監督的連續性,使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始終處于監督之中而不至于出現時間上的“盲區”,同時對監督者來說也能克服對事業單位財務監督工作上的隨意性,按照計劃進行監督資源的適時合理配置,保證監督的有效實施,并且能夠始終把握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更好地做好監督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監督任務繁重,目前事業單位的外部監督部門還難以做到對其堅持定期監督制度,內部審計機構雖然監督頻率比之外部監督要高得多,但較多的還是隨機監督,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約定監督,這在今后需要研究解決。
二是獨立型。依法監督是事業單位財務監督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審計機關、財務部門、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及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依據各自法定的職責,實施對事業單位財務監督。這種監督都是各自單獨進行的,同時其工作也都具有獨立性。即便是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其監督工作雖然是在單位主要領導領導下進行,但也得以法律為準繩,對法律負責。這種獨立性的監督在今后仍是對事業單位的主要監督方式,但需要注意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時間上,監督者要加強協調,避免同一時間多個監督者同時實施監督。理論上講審計機關、財政部門、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及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的監督是不同層次的監督,不存在重復監督的問題,但事實上如果一個事業單位在同一時間要接受多個部門監督檢查,勢必會造成一些工作上的矛盾,而且事業單位也難以配合好。解決好這個問題,對做好各方面的監督工作都有好處。二是在監督成果上,監督者應盡可能做到相互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當然,由于各方面的監督都有其特定的內容和要求,而且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角度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成果確實很難做到相互利用,但決不能因此什么都重起爐灶、各干各的,能夠相互利用的應盡可能做到相互利用,這不僅有利于實現監督成果共享,而且有利于提高監督效率,讓被監督的事業單位集中更多的時間抓好自已其他方面的工作。
三是延伸型。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督,目前一般都是采取對主管部門財務實施檢查時進行延伸檢查的做法,今后可能更多的還是這樣進行。事業單位作為其主管部門的下屬單位,與主管部門經濟上存在必然的聯系,每年經費預算均為主管部門預算的一部分,其執行情況如何直接影響主管部門的預算執行,因此,檢查主管部門財務時理所當然要延伸檢查其財務收支情況。但是,怎么樣使這種延伸檢查更全面、更深入、更能把握事業單位財務的真實情況,這是今后需要重視研究解決的問題。
四、突出事業單位財務監督重點
任何工作都需要突出重點,抓住了重點便是抓住了關鍵。事業單位財務監督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監督的重點應放在檢查有無重大違法違規問題上,具體講需要著重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非稅收入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事業單位對其主管部門撥入的財政資金一般都會如實反映,但對非稅收入往往存在反映不真實、不完整的情況,甚至有的隱瞞、轉移收入,私設\"小金庫\"。對其進行財務監督檢查時,要著重了解有無這方面的問題,特別要注意了解有無公款私存、私分以及挪用、貪污等嚴重違法違紀和經濟犯罪行為。在這方面,如果監督者該發現而沒有發現,勢必導致監督風險,所以必須把工作做深做細,盡力予以避免。
二是專項經費使用的合規性和效益性。從多年的監督實踐看,事業單位一般經費的使用都比較正常,問題較多的出在專項經費上,如擠占專項經費,亂支濫用專項經費,甚至用專項經費發放職工福利的違規行為比較常見;再就是專項經費使用效益不高,存在大手大腳、損失浪費的情況。在實施對事業單位財務監督中,這方面的問題應該成為檢查的重點,而且要抓住不放、搞得十分清楚。
三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嚴密性和有效性。制度缺陷勢必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制度再好,如執行不好,則制度也等于形同虛設。實施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督,必須重視對其內部控制制度及其執行情況的檢查,注重揭示存在問題,尤其是對制度本身的健全性、嚴密性要作出評價,幫助堵塞制度上的漏洞,同時要促進事業單位采取措施,保證財務制度的有效性。
五、保證事業單位財務監督效果
對事業單位財務監督的目的,在于促進其加強財務管理,做到依法理財,實現財務收支行為的規范化,保證事業的健康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采取措施,保證財務監督效果。
一方面,要抓好整改工作。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事業單位必須認真進行糾正和整改,審計機關、財政部門、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包括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要對糾正和整改情況進行跟蹤督查,保證糾正和整改到位。做好這項工作十分重要,不僅關系到財務監督的嚴肅性,而且關系到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如果發現了問題而不去糾正和整改,勢必造成屢禁不止、屢查屢犯,其結果只能是問題越來越嚴重,使事業單位陷入泥潭而不可自拔,我們必須杜絕發生這樣的情況。
另一方面,要改進和加強財務管理。實施對事業單位財務監督的部門應當堅持“一查二幫三促”的方針,注意提出積極性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事業單位在改進和加強財務管理上下功夫。事業單位要針對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采取改進和加強財務管理的措施,并且要狠抓落實。要真正做到把監督的成效體現在事業單位改進和加強財務管理上,保證事業單位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開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輻射環境監測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