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柯妍
編者按:
網絡經濟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我們解決,也有很多新的機遇等待我們去把握。面對下一輪的網絡發展,我們要怎么做?歷史見證了美國在新經濟形勢下的一躍而起,下一個會是誰?
當前,以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為代表的社會化應用已經全面展開,并出現了盛大公司短短幾年里獲得40億收入的經營奇跡,“百度”更創造了“納斯達克神話”,形成了爆發式財富增長的網絡經濟模式。這一切充分顯現出信息化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然而,美國銀行丟失4000萬個用戶帳號,美國國務院電腦系統被攻擊,基地組織利用網絡組織“911”恐怖活動等等,也從另一個側面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錯綜復雜的局面,世界面臨新的抉擇,誰能引領下一輪網絡發展?
全球信息化正在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時代發展的主題,并貫穿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整個歷史發展階段。縱觀全球信息化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信息技術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征是,信息技術,包括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快速發展,并在發達國家迅速走向應用,從而引發了社會的變革。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埃爾溫·托夫勒在深入分析研究1960年后各種社會變化的基礎上,于1980年在其《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提出了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發展的判斷,在世界范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第三次浪潮戰爭》一書,也成為從社會變革大背景下研究軍事革命的經典論述。
第二階段是互聯網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征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創造了新的一維空間形態(信息空間)。在此維空間里,人類的信息活動得以最終擺脫物質世界定律的束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光速)在最大可能的范圍(網絡所及)內進行,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和資源。美國及時認識到并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1992年,克林頓發表了著名的“網絡新政”演說,出于保護美國在網絡方面的技術優勢和科技前沿地位的考慮,政府宣布了對電子商務免稅政策的草案,目的在于推動網絡貿易的發展;1993年,美國政府正式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NII),即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各國政府紛紛響應,在世界范圍掀起了網絡建設高潮:1997年,克林頓發布了《全球電子商務綱要》,將INTERNET的影響與200年前的工業革命相提并論。美國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莫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1997年,美國電子商務營業額40.6億美元,2000年達400億美元,克林頓的名字也與NII一起載入史冊。經過十年的發展建設和數以萬億計的投入,如今互聯網已經覆蓋全球,為網絡的開發利用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標志著大規模網絡基礎建設階段的結束。
第三階段應是信息技術伴隨網絡走向全面應用的階段。其基本目標是通過深入開發利用網絡和信息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最終實現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

總結前十多年互聯網絡迅速發展的經驗,可以用一個理念(NII)、一項關鍵技術(TCP/IP協議)和商業化運作來概括:NII理念通過向人們展示信息化美好的愿景,起到統一思想、明確目標的作用,當這一理念為世界各國認同、接受后,轉化為極大的發展動力;TCP/IP則為實現全球網絡和計算機的互聯,提供了技術基礎;而通過商業化的運作,不僅為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社會信息化工程提供了充足的資源,還極大地促進了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
在網絡空間建立起秩序和管理將成為新的發展主題
在整個互聯網建設發展過程中,發展與安全的矛盾貫穿始終。在互聯網建設初期,要解決有無網絡問題,網絡建設自然成為主題,甚至出現了犧牲安全求發展的傾向。而當網絡建立后,安全問題成為應用的障礙,由此上升為主要矛盾。然而,十年的發展已經證明,就安全而安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安全問題只是一種表象,它同其他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一樣,本質上是人類社會從工業化向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基本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集中反映。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空間的建立,在為人類帶來新的生產力和發展資源的同時,也超越了國家之間的疆界,沖破、打亂了傳統的社會架構和相互制衡關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控制信息的能力,對政府在信息化條件下的執政能力構成嚴峻的挑戰。這個問題不能妥善解決,不僅發展會受到限制,還會危及社會的穩定。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現實的切入點就是通過一項社會化的系統工程,在網絡空間建立起秩序,并將信息空間和物質空間貫通、管理起來。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也是在新的一輪世界競爭中把握主動的關鍵。
讓我們把握社會發展的主動條件
實行網上用戶實名制,是加強網絡管理、打擊網絡犯罪、建立可信網絡世界的有效途徑。圍繞這篇大文章,我們已經具備許多有利條件,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條件之一是思想認識上的創新突破。通過用科學的發展觀重新審視發展與安全問題,不僅跳出了傳統的被動防御保安全以及單純的依靠技術的思維,還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上,從技術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上認清了本質問題,找到了通過主動綜合治理,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將安全融入發展的積極解決的辦法。即通過技術手段將現實社會中的“身份證”、“戶口本”、“車牌照”“條形碼”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延伸到網絡空間,緊緊抓住人這個一切信息活動的主體,通過綜合治理和有效管理,建立起貫通從計算、連接一直到應用各個環節的整體安全可信環境,在無序世界中建立起有序世界(網絡世界),從而為建立以可信為基礎的和諧社會(信息社會的基本要求)掃清障礙,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現實就可以做到的。
條件之二是核心技術在手。所謂NII實際上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網絡平臺,它的技術基礎是TCP/IP協議(為每臺聯網設備提供IP地址)。而建立網絡秩序的基石是在現有網絡平臺基礎上,構建起社會化的公共安全和管理平臺(為每個人、每臺設備提供電子“身份證”),技術基礎則是超大規模認證技術。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只有我國解決了其中的關鍵技術,并已付諸實現:2005年3月,美國將解決10億級規模的認證技術列為發展首位,而我們通過密鑰組合生成技術,徹底解決了規模化問題,即能夠管理2128以上用戶量的規模。
條件之三是我們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信息化發展的第一階段,盡管政府在發展信息技術上給與了大力扶持,但基本上是一種社會自然行為;第二階段已經發展到政府倡導下的商業化運作;而進入第三階段,不僅需要政府出面主導,而且要進行頂層設計,并對實施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如果說前兩個階段西方國家具有發展優勢的話,那么第三階段他們就將面臨制度和機制上的障礙。而社會主義國家本質上強調集中管理,并已經建立起戶口本、身份證等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很容易實現整合發展。
當前,我國的綜合國力正在快速提升,正在從一個人口大國發展成為經濟大國、制造大國、貿易大國。我國電信基礎設施水平以及網絡用戶普及量等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應該也能夠在下一輪網絡發展中抓住機遇,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
(本稿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