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企業怎樣實現它的根本目的?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器官而在社會中存在,它的基本的、直接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創造顧客、市場和需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必須執行兩項基本功能:市場營銷、創新(這里所指的創新主要不是技術創新,而是經濟和社會的創新)。
“大企業”是如何形成的?張維迎教授將之歸納為如下幾個因素:第一,創業的核心技術;第二,規模經濟,也就是成本優勢;第三,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第四,品牌價值;第五,資源壟斷。目前中國的大企業主要依靠資源壟斷與成本優勢支撐,而在核心技術、管理能力、品牌價值這三項內核力上與國際大企業相比還有明顯差距。
企業的“DNA”是什么:它包括三個基本模塊,第一是企業的商業資源(物料、資金和渠道);第二是企業的內核(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第三是決策智慧(經理人的決策)。簡化一下,就是三個要素:想法、能力、資源。
我國國企的國際化程度如何:在現代國際產業鏈中,我國尚未擁有世界級的投資、研發和營銷中心,眾多國有大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處于較低端的制造環節,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高資源消耗來增加產值和獲取微薄利潤。
核心技術、國際品牌、全球網絡是世界級企業的“三大法寶”
人:
梁啟超曾把歷史的名人分為“應時之人物”與“先時之人物”。在企業里,一個出色的領導人應成為“先時之人物”,他應具備三種不可或缺的品德:理想、熱誠、膽識。
“沒有對角色的期待,就不可能有對角色的追求。”與其等著別人給自己的工作定位、定性,不如先問一問自己想干什么,想擔負怎樣的角色。
人力資源的競爭力體現在:組織內部的學習能力、組織的再造與技術的創新能力、把握顧客的潛在需求的能力、快速應變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資源的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策劃、決策領導能力。
企業家,他們是那些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的個體,他們質疑現狀,開拓新機遇、拒絕放棄,最后要重建一個更好的世界。
文化:
一種文化就如一個人,是一種或多或少一貫的思想和行動模式。
公司文化并非是宣傳冊上的詞語,而是形容一個人如何從事他的工作和事業。
作為公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絕不要求成為一個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只需要而且事實上也經常是由那么幾條極為簡單的原則、觀點所構成。
真正促使公司立于不敗之地的是能夠對市場進行高層次分析的文化傳統和將分析結果轉化為市場開拓與經營創新的能力。
一個企業組織的宗旨使命,只能描述企業(產品)本身面向市場和顧客的商業意義,而不能是其他莫名其妙的東西,否則,企業宗旨使命將注定淪落為宣泄民族情緒的宣傳口號。
世界500強的核心價值觀基本上都相同,就是以下一些關鍵詞:創新、學習、合作、雙贏、卓越、責任。
制度設計必須以文化為前提,才能讓文化深入到制度中去;但另一方面,沒有制度流程的保障,文化就虛脫了。
要達成企業的愿景,就必須具備相應的企業性格,而企業的性格是通過企業經營行為的習慣得到的。行動正是企業文化的思想以及宣傳的語言和相應的管理體系所要表達的。
科技:
中國老一輩科學家在科學研究方面總結出了很多寶貴經驗,其中的“三三三”傳統至今被沿襲應用,即1/3的人搞基礎研究,1/3的人搞工程技術,1/3的人研究社會科學。這個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大大提高了我國科學管理決策的水平。
中國頂極管理科學研究機構不斷取得創新成果的三大法寶:學科交叉、科學理性、務求實證。
創新:
創新的本質永遠是無拘無束、試圖沖破一切條條框框。從思想創新、概念創新,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再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一切都要求思想的徹底解放、大膽的想象、思路的開闊。
知識:
知識是企業的戰略資產。
企業是一種知識整合系統或是創造、傳遞和運用知識的組織。
企業所擁有的創新知識,或異質性未編碼的知識,成為連續推動企業提高生產率,提升并創造連續競爭優勢的源泉。
世界上有兩類國家,一是頭腦國家;一是軀干國家。頭腦國家生產知識、輸出知識;軀干國家接受知識、應用知識。我國應力爭成為頭腦國家,而非別人的“加工廠”。
競爭力:
當代國際競爭的新要素:信息資源、創新能力、知識要素。
戰略:
“藍海”是怎么被發現的:第一,洞察力,尤其是對細節的洞察;第二,懷疑主義的眼光,凡事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第三,顛覆性的思考,打破傳統、一切歸零,重新謀劃。
21世紀經濟全球化有四個特點:以金融為核心;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跨國公司為載體。中國企業在做戰略規劃時,必須要具有全球視角,站在國際基準上考慮問題。
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角度制定戰略,從全球角度考慮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
管理:
經濟增長有三個要素——資本、勞力和綜合要素。綜合要素是與教育、科技、管理有關的要素。目前發達國家綜合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60%以上,而我國目前主要依靠投資來拉動。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教育、科技要素顯然非一己之力所能為,但通過提高管理,增加產品以及企業的價值,可發揮的空間非常大。
管理被稱為生產力的“軟件”,因為只有通過管理才能把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有機地組合起來并進行優化配置。
經營:
發現新的需求,并且對各種商業元素進行融合,將導致商業模式的普遍改變。
體驗經濟當前風靡全球,那么何為體驗,體驗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
對于商業目的的定義只有一個,即創造你的客戶。市場既不是上帝創造,也不是由自然或經濟力量創造的,市場是企業的經營者創造出來的——德魯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