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始,“和諧”一詞才重新回歸人們的視線和腦海。人們這時候才發現,在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神寶庫中還有這樣的財富,讓我們在面對現代的發展之困與文明之疾的時候又多了一件法寶。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如何有效地化解,這是擺在我們國家面前的難題,比如老齡化問題,已成為今年兩會上的一個重要話題。社會的“和諧”不只是對核心要素的強調,對邊緣問題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孟子曾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抓住兩頭推動中間,就會構筑國家層面的“和諧”。
今年初,美國旅行雜志《國際生活》公布了2006年度“全球生活質量指數”,法國在綜合評比中連續第二年高居榜首,而中國在195個國家中位居中游,排名116。生活質量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問題。這個測評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現在的生活質量還沒有達到高標準,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處理過程中還沒有達到高度的“和諧”;而生活質量的提高首先來自于生命質量的改善,改善生命質量重在平衡人的身心內外的關系,使之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如今生活好了,卻有更多的疾病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病由心生”,如果一個人難以做到“本我”、“自我”的統一和諧,生命的質量必將受損。國家和社會的“和諧”足以個體的“和諧”為基礎的,“和諧”不是一部分人的責任,也不是一部分人要面對的問題,讓我們首先從自我開始,重視和諧,追求生命與生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