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承接前文,作為第四章的中間部分,這幾句繼續(xù)闡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的主旨。在前一部分中,“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從“幽明、死生、鬼神”三大問題入手,從六個極至框定了“上下、前后、左右”三重關(guān)系,從而更清楚地勾畫出《易經(jīng)》的“彌綸”含義。中間這幾句,則更側(cè)重對《易經(jīng)》博大內(nèi)涵的揭示。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字面上不難理解:《易經(jīng)》與天地大道相像,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能夠在其中找到歸因,沒有能夠突破它的范圍的。天地、日月、星辰等等大自然的運行是有固定原則的,不因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人類只有適應,在大的原則方面無可違背。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即“智”,指智慧;周有遍、涵蓋、囊括的含義;連起來就是《易經(jīng)》的智慧遍及萬物。“濟”為助、補、救,此句的意思是《易經(jīng)》的道理能夠救世救人,掌握它的人就可以不犯錯誤了。孔子曾言:“假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言下之義,自己以往的錯誤是沒能早一些讀到《易經(jīng)》,其贊嘆之情溢于言表!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所謂“旁行”是從卦象出發(fā),一卦之中一爻之變,或在邊旁,都會對其他各爻產(chǎn)生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卦象發(fā)生改變,此卦即成彼卦;“流”指流散,能做到“旁行不流”,是因為掌握了發(fā)展的客觀必然和強大的核心思想,因而才能“樂天知命”。中國古人最崇尚“樂天知命”,其生命的質(zhì)量是很高的。做到這一點不容易,需要具有洞悉“天”與“命”的人生智慧,進而才能有安然自得的人生態(tài)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也并非坐享其成、不思進取,只是在動靜之間保存生命的平和,所以何憂之有?!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安土”與“敦仁”以往在儒家經(jīng)典中分別遇到過,自己從來也沒想過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直到接觸《系辭》,才多少體會出一點其中的奧義。安土重遷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是腦子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幾輩子人休養(yǎng)生息而不愿意離開家鄉(xiāng)故土,“遷移”更是一件慎之又慎的大事,不知之前要做多少準備,上上下下要做多少溝通!“安土”,土為五行之中,“安土”原來是讓人從重視腳下這個支點開始把握人生的重心,不“安土”人就更加漂泊無依,更不好把握生存的狀態(tài);而自這方水土開始,由一而二再三,人才能注重“仁”,即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才能夠愛,即注重更多的與人、與物的關(guān)系。我想,這就是《易經(jīng)》惟精惟一的深意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