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上市,震動全球PE業
近兩年,全球PE業急速發展,據英國調查機構Private Equity Intel—ligence統計,截至2007年2月,世界共有950只PE,直接控制了4400億美元,今年內很可能突破5000億美元。在世界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列表上,“PE帝國”可以排名第17位,位列比利時、土耳其等國家之前。
而兩年前,全球僅有不到500只私募股權基金、控制資金1300億美元,如今其管理的資金額增長近三倍,基金總數也差不多翻番。私募基金從募集資金到著手投資的時間從幾周到幾個月不等,據Private Equity Intelligence記載,由于這個行業越來越受投資者的追捧,2006年甚至出現了一天即完成籌資的情況。
華爾街是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的一條重要街道,這里云集了眾多聞名世界的國際金融機構,堪稱世界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全球經濟信息集散地。要說起現在華爾街上最知名的私募基金,不得不首推黑石集團,其人均創造利潤已經超過高盛的9倍,是華爾街也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2007年以來,與黑石有關的“爆炸性”新聞更是接連不斷。
2月9日,黑石對外宣布,集團已完成對美國最大的商業物業集團——權益寫字樓投資信托公司(EOP)總額達390億美元的收購,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
此次收購完成后,黑石將成為全美一些知名地產項目的“業主”,其中包括曼哈頓的環球廣場、芝加哥的市民劇院和西雅圖的最高建筑哥倫比亞中心。
此前不久,黑石聘請了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擔任其高級執行董事兼中國區主席,據悉,黑石在中國市場的首次收購也正在醞釀之中。
3月22日,黑石再次對外宣布,公司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準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募集資金40億美元。黑石的這一聲明,再次給這家本就大名鼎鼎的公司引來了無數目光。
評論家指出,這將是全球股權私募和創投行業史上一個開創先河之舉!黑石的IPO,將對美國和國際PE以及VC領域,產生相當大的震動和影響:第一,黑石上市后,將獲得公募資本市場的資金以及后續融資、收購的巨大平臺,為其后續發展擴大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第二,黑石的上市,將合伙人制“改制”為公司制并在紐交所上市,這既突破了投資基金的所有人結構,更是將從事私募投資的機構搬上了紐交所,成為一家公眾型公司;第三,黑石上市后,無疑將向高盛、大摩、美林等投資銀行集團發起更大的挑戰,而后者則都是從投資銀行業務起家并上市,之后大舉進軍私募投資領域。黑石和他們,可謂“殊途同歸”。
哈佛商學院教授萊納認為,黑石基金的上市,有望掀起PE行業的一股IPO風潮。“如果黑石基金的IP0取得成功,其他基金也會開始正式思考這種可能性。”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考慮到PE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公開上市能令PE基金爭取更多競爭籌碼。
美國媒體最新報道,總資產已超過550億美元的黑石基金,通過IPO籌資400億美元之后,市值有望超過包括雷曼兄弟在內的華爾街投行大鱷;成功上市后,黑石每位員工的平均市值也將接近5000萬美元,屆時,即使如高盛、摩根士丹利這樣的老牌金融機構都難以望其項背。
“黑石”,新一代華爾街之王
1985年,黑石集團剛剛創辦時,只有兩個合伙人和兩個助理。2 1年后的今天,黑石集團已經擁有52個合伙人和750名雇員,管理著將近800億美元的資產。黑石從事私人股權交易20余年,涉及金額總共1600億美元。
黑石集團的業務領域橫跨私募基金、商業銀行、房地產、特種基金和企業債務管理等,是當今華爾街增長勢頭最迅猛的金融王國。其主營業務包括九大塊,基本涵蓋不同資產類和不同資本結構的資產管理:
股權私募投資基金(PE):自1987年以來,管理280多億美金的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共5個基金,投資了全球100多家公司。他們的投資特長,是每每聯手世界500強大公司共同投資,如和時代華納投資“六面旗主題公園”(Six Flags);和ATT投資Bresnan迄今,其投資并持有的公司Portfolio Enterprise Value總企業價值超過1500多億美元。
房地產投資部:該部門已募集130億美金,主要在北美和歐洲投資房地產資產和公司。最近黑石收購北美最大的地產公司Equitable Properties就有其參與。
企業債券部、對沖基金(Hedgefund)、公募集金、投資銀行部、重組/破產咨詢部等。
根據提供給美國證交會的數據顯示,黑石集團過去5年年均利潤超過10億美元。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達22.7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1%,其中資金管理收入有11.2億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計算,黑石集團每位員工為公司賺了295萬美元,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員工的9倍。
2006年,黑石集團還新募集了156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收購基金(Buyout Fund)。目前黑石集團掌握的資金高達1250億美元,是華爾街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如果把黑石的中英文名字各取一半來發音,黑石就成了“黑洞”。正如很多人所評論的那樣,黑石集團就是一個不斷吸入資本、化腐朽為神奇、具有非凡魔力的巨大“黑洞”。
這個“黑洞”令全球PE業驚嘆,并充滿好奇,它是如何在赫赫有名的華爾街摘得桂冠、引領潮流的?
“黑石”是如何被鍛造出來的
并肩戰斗的黃金搭檔
施瓦茲曼與彼得森是黑石最初的兩個創始人。“黑石”這個名字就分別取自兩個人的姓氏。Schwarz(施瓦茲曼)在德文的意思是“黑”,petra(彼得森)在希臘文的意思是“石”。
美國《財富》雜志認為,從一開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項輝煌都是兩者并肩戰斗的成果。兩個人相差20歲,原來是上下級(之前兩人曾在雷曼兄弟公司共事),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內”,一人“主外”,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年富力強的施瓦茨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是“黑石”這部龐大“生財”機器得以順利運轉的“發動機”;老謀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濃厚的人脈資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則是“黑石”的“潤滑劑”。
“黑石”帝國的兩個創始人盡管合作默契,但人和人之間難免產生矛盾,所幸這種矛盾并沒有妨礙“黑石”的運轉,或許正是由于這種“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黑石”才能一步步茁壯成長。
有人這樣形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關系:“他們之間有一種愛恨交加的關系。彼得森覺得是他造就了施瓦茨曼,而施瓦茨曼認為他成就了彼得森。”
兩個人為了共同的事業而發揮各自不同的能量則共同成就了“黑石”,“黑石”同時也承載了兩位創始人的精神靈魂和理想抱負。
曾被488個潛在投資者拒絕
“兩個創始人、兩個助手和40萬美元”,這就是黑石剛剛創辦時的全部家底。20世紀80年代,開創私人股本業務本就非常艱難,黑石當時在華爾街又尚屬無名之輩,因此在募資過程中吃了不少閉門羹。
“19個最有希望的投資者一個接一個地拒絕了我們,488個潛在的投資者也拒絕了我們,那真是最令人難堪的時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東奔西走,聽到許多朋友對我們說‘不’,這是很難受的。”施瓦茲曼說。
最慘的一次,施瓦茲曼和彼得森去波士頓拜訪一個全國性的退休基金,對方代表根本不認識他們倆,兩人只好冒著大雨走了出去。
然而,憑借堅強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黑石度過最艱難的一段日子后,終于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先是英國保誠保險公司的副總裁加內特·基斯被他們的坦誠和抱負所打動,決定嘗試性投下1億美元,正是這筆錢讓后來者看到了黑石的潛力。之后,通用電氣總裁杰克·韋爾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團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個投資人,包括大都會人壽、通用電氣、日本日興證券以及其他幾個大企業的退休金,總共募集了8.5億美元。
就這樣,黑石經過了“488”回磨難后,終于迎來了第一縷曙光。可謂有志者事竟成。
獨樹一幟的經營理念
辦好一個企業,不僅要靠好運氣,還要秉持正確的經營理念。在盛行敵意融資并購的20世紀80年代,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則獨樹一幟,他們在公司的初始期就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堅持不做敵意收購。
史蒂夫·施瓦茨曼認為:“敵意收購往往是一個把收購成本無限制提高的過程,入侵者要應對可能出現的毒丸計劃、金色降落傘或者白衣騎士,而被侵略者為求自保,往往啟動杠桿收購,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債務猛增。我們認為,和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關聯公司保持友善的關系相當重要,甚至我們可以放棄某些已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我們兜售一種理念一一你們可以信任我們,我們會跟你們在一起,”彼得森說,“這在那時候很另類,但非常管用。”這個規則一直保持到現在。
正是這一簡單而有力的規則為黑石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和堅實的品牌,最后,就連他的競爭對手都非常愿意與之打交道。
卓越而敏銳的投資眼光
“所謂投資,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投資人的眼光。黑石集團能夠幫助客戶發現資產的真實價值,盡快變現并且帶來現金流——這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史蒂夫·施瓦茨曼坦言。
施瓦茨曼的眼光之獨到和掌握時機之準在華爾街無人能及。
黑石的第一筆交易是USX,一家因為罷工受到重創的鋼鐵、能源集團,這家公司急需增加現金流,同意將其物流業務51%的股份賣給黑石,收購價格是2500萬美元,后來黑石出售這個部門的時候賺了將近6億美元。
再如,2004年,黑石集團從德國私人資本手中買下了Celanese化學公司。這塊資產到手還沒捂熱,隨即被推向美國上市,當時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低迷,傳統行業在股市開始受到青睞,不到半年,黑石集團轉手之間就拿到了現金收益30億美元,而且手上還掌握了為數不少的股份。摩根大通的副總裁吉米·李把施瓦茲曼比作泰格·伍茲,“他很多時候的判斷都是對的,他有非常高的打擊率。”
如今的黑石集團就像一個胃口巨大的獵人,憑借敏銳的嗅覺尋找每一個可能發財的機會,從摩托羅拉的前半導體部門脫離出來的飛思卡兒公司(Freescale),美國最大的房地產信托基金和上市企業EPO,再到全球領先的旅游分銷企業TravelPort,都成為黑石集團的盤中大餐。
團隊精神與知識共享
作為全球最早的私人股本公司,黑石見證了私人股本行業的起起落落。黑石成立的時候正趕上上世紀80年代杠桿收購的高潮,以RJR納比斯科收購案最為著名。此后的90年代,因為網絡公司IPO的熱潮,這個行業進入了一個相對安靜的階段。現在,私人股本又回到了轟轟烈烈的時代。
人人都能感受到這種反差。
以前,施瓦茲曼全國各地飛,希望拉到1000萬美元的投資,現在,“人們走進我們的辦公室說,我想給你2億美元。”
以前,人們要找關于私人股本的消息,只能到金融報紙的最后幾頁去碰碰運氣,現在,主流報紙的前面幾頁追著報道這方面的消息。
以前,商學院的畢業生要么去投資銀行,要么去風險資本公司和網絡公司,現在,最熱門的去處就是私人股本公司。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性,有漲必有落。施瓦茲曼對此非常清楚。他知道,在華爾街,你必須做好每一件事情。“這是一種緊張的生活,”他說,“這就像開飯店——如果你的菜開始做得不好吃,你就將失去你所有的顧客。”
假如市場環境變壞,黑石希望它名聲在外的團隊精神能保護它,施瓦茲曼說在這家公司,來自不同行業的員工分享著他們的專業知識,這使整個團隊更加睿智:“這家公司其他部門的任何人打電話給你,對你來說都是有用的,”他說,“這不是選修課,這是基礎課。”
非同尋常的“周一例會”
黑石集團每周的星期一都會舉行例會,會議通常從上午8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將近下班。這一整天的會議,都由首席執行官史蒂夫·施瓦茨曼主持。關于黑石集團所有的投資買賣都將在會議上討論,與會人士必須對任何一個項目的詳細背景足夠了解;交易無論大小,都必須經過高層仔細討論和各個團隊部門之間的充分論證。
這個周一例會是黑石集團解決所有棘手難題的重要場合,通常從討論私募基金開始,然后到了10點半就轉移到了黑石集團的新興業務一一房地產上,接下來是對沖基金。等到下午2點半,在另一個會議室召開關于債務管理的會議,一直到4點結束。這一被稱作“馬拉松會議”的日程表上,幾乎沒有留出午飯的時間。
史蒂夫·施瓦茨曼從未缺席過黑石集團每周一的投資分析會議,無論他是身在遙遠的法國公寓中度假,抑或在倫敦、孟買出差公干,他都會通過視頻鏡頭參加會議。通常,20位黑石集團的合伙人會圍坐在大圓桌周圍,后面坐的是會議遲到者以及級別稍低的投資經理。會議氣氛非常緊湊干練,與會者講話都會單刀直入,切中問題的要害,而決不會兜圈子。
“在黑石集團工作,你必須一上來就講你的結論,因為沒有人把注意力太多集中在過程當中,他們在乎的是你的結果。”已經離開黑石集團去創業的前任私募基金負責人馬克-蓋洛基這樣評價。
在那間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會議室里,史蒂夫·施瓦茨曼和他的同事們敲定了一系列大膽而又收益頗豐的投資買賣,其規模之大、風險之高、決策速度之快,讓華爾街的保守投資者們黯然失色。
也正是這種高效率的管理和運作,使黑石過去五年的回報率一直保持在25%以上,尤其在地產和并購部門,保持了近30%的投資回報率。
以上,我們觸及到的雖然只是黑石的一些“片斷”,但這足以說明一個偉大的公司是如何誕生以及發展的:人、精神、意志是組織的靈魂,它貫穿每個階段、每個細節之中,是第一生命源;理念、眼光、胸懷決定組織的拓展空間和增長速度,當然還要時刻保持敏銳的思維、十足的干勁和超人的精力,才能把握住每次機會;再有就是對知識的渴求、對事業的狂熱、對成功的渴望,創造財富的過程遠比結果要來得驚心動魄、酣暢淋漓,他需要縝密的頭腦、過人的膽識以及全身心的貫注,所有的奇跡都是人創造出來的,要想成為業界領袖,就要想別人不敢想、干別人不敢干、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