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貞觀長歌》正在熱播中,氣勢磅礴的歷史畫面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令觀者震撼不已。一段大唐“貞觀之治”深刻褒揚了華夏胄裔堅毅進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寬容良善、敦睦仁厚的傳統和廣闊胸懷,生動體現了中華文化博采兼融、一體多元的偉大風采。這其中對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刻畫尤為深入骨髓、豐滿生動;對圍繞廢立皇儲展開的故事情節特別扣人心弦、發人深省。
電視劇雖然有杜撰的成分,人物已被“藝術化”,但這并不防礙我們去品評、鑒賞、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偉大的領導人。
皇帝乃一國之君,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領導人?!敦懹^長歌》不僅展示了在位者李世民治國安邦的雄才偉略,還有那些具有“接班人”資格的皇子們,他們或陰謀、或陽謀,或固守、或進攻,為爭奪皇儲之位費盡心機,卻沒有一個人能抵得上他們的父皇。如同皇太子李承乾在謀反前的那一刻發出的心聲:李世民就像一座高山佇立在面前,沒有人能超越他。他太完美了,也太高大了!從打敗北方強大的頡利部、實現國家大統一,到帶領文武百官勵精圖治、開創貞觀盛世,其治國、治人之道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以李世民的豐功偉業、才智膽識來“丈量”他的兒子們,的確太苛刻了。他不僅是全才,而且是大才,堪稱千古一帝,唐朝只有一個李世民,歷史鍛造了他,他卻不能復制自己。但對于現代的我們,這卻不失為一本非常好的歷史教材,同為帝王出身,他們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也讓我們以史為鑒、以人為鏡,正反兩個方面對比,評點一下那些在皇儲之爭中一一落敗的皇子們,到底為何所棄?
皇太子李承乾,如同狼群中的一只羊,他本性淳厚善良、重情義,也非常孝順,初被立為太子時,李世民稱贊其寬厚仁義,有儲君的風范和氣度,也曾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但最終卻以謀反罪名被廢黜、流放,并客死他鄉。原因何在,看過此劇的人都能感覺到,他太懦弱了,且優柔寡斷、愚鈍遲緩、學識才干遠遠不及他的弟弟們,雖然身邊聚集了朝中最顯赫的能臣良將,但這股強大的勢力看似是“保護傘”,最終卻害了他,先是使之產生強烈的依賴,而后被動卷入政治漩渦之中,為捍衛太子的地位而失去了天子的本心。他的不幸在于上天賦予了他皇太子的名分,卻沒有給他相應的能力。
皇三子李恪,是個令人可憐可嘆的悲情皇子。他是一個天生的王孫貴族,有著溫文爾雅的非凡氣質,但卻“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更多的矛盾性——他一方面才華橫溢,一方面又內心復雜;他是一個血性男兒,但卻內心孤傲、自恃才高,他膽識過人,且很有才干,在抗旱征糧一事中頗得唐太宗賞識,但卻也在角逐權力的爭斗中,被刺得遍體鱗傷,最終死于冤獄。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李恪骨子里是個桀驁不馴、爭強好勝的人,表現在外則好出風頭、無所顧忌、急功近利。而“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為“爭”而“為”,同時爭的又是名分、權力之物,必然激化內部矛盾,影響全局穩定,這自然被大勢所不容。李恪真正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如果連自己的性情都克制不住,又怎能談駕馭天下呢?
皇四子李泰,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他陰險、狡詐,并且十分圓滑。多年來,他打者“禮義”的幌子廣結私黨、收買人心、編織自己的勢力網絡,最后到了重立太子的關鍵時刻,他為了向父皇表明心跡不惜說出要殺自己的兒子,為了權力如此喪心病狂,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所幸的是,唐太宗心如明鏡,李泰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他的監視下,直到最后關頭,才將之險惡用心揭露于朝堂之上,并下令終生軟禁之。滿口仁義,卻心懷叵測,李泰是個人格扭曲、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若真的把天下交給了他,他誰不敢殺、什么事情做不出來,又憑借什么維持大唐的盛世局面呢?
電視劇中,三位爭奪皇儲地位的皇子最終命運結局都非常凄慘,看來這個“帝王”之位不是什么人都能坐的,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但是,他們身上也并非一無是處,皇長子的仁厚、皇三子的膽氣與才干、皇四子的文采和學識,這些都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他們所共同欠缺的則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德大志,且皆因一己之私而壞了天下人的秩序。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人,關鍵看的就是他懷的是一顆“公心”還是“私心”,公心者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行天下;私心者終日憂患自身得失,無一事不在為己謀、為己爭,而最終什么也抓不住、留不下。
對人才的品評,古今中外無外乎兩個字——“德”與“才”。德,其實是一個眼界和胸懷的問題,唯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將自身融入廣闊的天地之中,統攬大局、開創偉業;才,與學識有關、與實干有關,但本質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精神和心態,才能無止境,唯有上進、謙遜、廣交賢良,才可擁有才能、駕馭才能。這兩點,李世民做到了,成就了貞觀盛世;他的三個皇子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有明顯的缺陷,黯然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