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大陸的面積為76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世界經濟好轉,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實施新的稅制改革,經濟繼續強勁地增長。胡錦濤主席2003年在訪問堪培拉時簽署的經貿框架是雙邊經濟關系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該框架包括雙方承諾進一步促進貿易往來和貿易自由化,促進能源和礦產、農業等重要領域的合作,以及在經貿方面的互訪。該協議簽署后,中澳之間的貿易取得了飛速進展,以中國與澳大利亞貿易額最大的廣東省為例,據海關統計,2006年廣東與澳大利亞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65.1億美元,比協議簽署的2003年迅猛增長82.1%,協議簽署后的3年時間里貿易額年均增長率達到22.1%,澳大利亞這塊充滿潛力的巨大市場,正從遙遠的大洋中間逐步縮小與廣東的時空距離,為廣東商人提供越來越多的商機,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廣東逐漸成為澳大利亞穩定且巨大的資源性產品需求市場,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也為澳大利亞提供了巨大的商機。澳大利亞出口廣東的商品中約三分之二是初級產品,主要包括油氣產品、鐵礦石、氧化鋁、羊毛、大麥、煤和銅礦石等。21世紀以來,廣東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快速增長使粵澳貿易額和貿易范圍迅速增大。粵澳經貿關系之所以能夠穩步快速地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地貿易的互補性很強。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品、能源產品、農產品可長期供應廣東市場,而廣東則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廣闊市場,既能向澳大利亞提供輕工、紡織、機電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也能提供諸如衛星發射這樣的高新技術服務。因此,兩地經濟取長補短、互利合作的潛力很大。從進口方面看,廣東與澳大利亞通過簽訂長期的能源供應協議,雙方取得了“雙贏”的可喜局面,2006年廣東自澳大利亞僅進口液化石油氣一項數量就達到130萬噸,比上年勁增78.7%,價值達到4.6億美元,比上年(下同)迅猛增長35.8%;2007年第1季度進口量已達67.4萬噸,繼續比2006年同期高速增長2.1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6年,廣東自澳大利亞進口煤、鐵礦砂、大麥、棉花的數量分別達到223萬噸、87萬噸、18.5萬噸和3.2萬噸,增幅分別達到25.1%、1.1倍、20.2%和46.3%;此外,2006年自澳大利亞進口的氧化鋁、原木、錳礦砂的數量也分別達到17萬噸、11.1萬立方米、10.4萬噸,以上8種資源性產品的進口額已占2006年廣東自澳大利亞進口額的25.2%,澳大利亞已經成為廣東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資源性產品的供應基地。
二是廣東與澳大利亞雙方經貿合作日趨緊密,澳大利亞已成為廣東制造基地加工鏈重要的一環。廣東作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之一,生產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間性產品,而澳大利亞在加工制造鏈中處于相對上游的鏈條當中,每年可以為廣東提供大量的上游產品。2006年,廣東自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中,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金額為10.8億美元,增長6.3%,占廣東自東盟進口額的33.8%。從具體產業看,粵澳兩地在基礎產業雙方的合作也不斷擴大。比如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雙方的合作也體現了“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2006年廣東自澳大利亞進口廢鋼、廢銅和廢鋁分別達到43.1萬噸、41萬噸和31.2萬噸,分別增長77.6%、57.2%和28.4%。與此同時,2006年廣東向澳大利亞出口加工后的鋼材及鋁材的數量分別達到2萬噸和4.4萬噸,兩地在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三是中澳經貿框架的簽定為廣東企業帶來更多商機,廣東優勢產品對澳大利亞出口出現強勁增長。中澳經貿框架簽定以來廣東加工制造產業繼續轉型升級,廣東對澳大利亞出口的主打商品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不斷提高。2006年,廣東機電產品對澳大利亞出口額已達到18.3億美元,增長20.6%,再次創下廣東機電產品對澳大利亞出口額的新高,占廣東對澳大利亞出口額的比重達到55%,成為廣東對澳大利亞出口的拳頭產品。其中彩電對澳大利亞出口已達1.4億美元,高速增長37.6%;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機出口22.3萬臺,價值3549萬美元,分別增長1.5倍和6.4倍:錄放像機出口149萬臺,價值6156萬美元,分別增長45.1%和68.7%。此外,2006年廣東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互有交叉)對澳大利亞出口額為6.3億美元,增幅達到34%。在歐盟和美國紛紛對中國紡織品及服裝出口設定限額的同時,廣東紡織服裝企業積極拓展潛力巨大的澳大利亞市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2006年,廣東服裝及衣著附件對澳大利亞出口額已達到創記錄的4.1億美元,顯示出澳大利亞市場對服裝旺盛的消費能力;對澳大利亞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的金額為5711萬美元,大幅增長40.1%。此外,家具、塑料制品、鞋類分別出口1.3億美元、1.1億美元和1.1億美元,增幅分別達到38.1%、32.9%和27.1%,顯示出廣東傳統大宗出口產品在澳大利亞仍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對廣東而言,澳大利亞并不是飄游在大洋之中的一個孤島市場,而是一個充滿巨大誘惑力的潛在市場,而且它與廣東之間的經貿距離也越來越近,特別值得廣東商人努力去開拓。在開拓的過程,國內企業應充分了解澳大利亞的具體情況,并采取一些相應措施積極應對,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注意報價技巧。澳大利亞市場集中在東南部幾個大城市,競爭相當激烈,因此,澳洲進口商對價格相當敏感。一般而言,外國公司要與當地公司競爭,報價要比當地產品的價格優惠15%以上,澳商才會考慮以進口產品替代當地產品;外國公司要與其他外國公司競爭,報價要比競爭對手優惠5%以上,澳商才有可能考慮更換供應商。而且澳洲主流商界不習慣“漫天要價、就地還價”,因此國內企業對澳商報價,應是實際價格或接近實際價格,浮動余地不要太大,這樣更容易得到簽約的機會。
二是充分利用反季節銷售。澳大利亞大陸的三分之一處于南回歸線以北,其余部分伸展至南緯39度。因南北半球的季節差別,部分季節性較強的商品在北半球可能過時,但在澳大利亞也許還繼續銷售,因此國內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反季節因素,降低進入澳大利亞的銷售成本,提升競爭實力,但同時要避免將質量低劣的產品銷往澳大利亞市場,以免影響國內產品的整體形象。
三是及時收集當地經貿動態及早采取應對措施。至2006年年底,澳大利亞對中國產品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已超過40起,名列全球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排名的第5位。2006年,澳大利亞陸續對原產于中國的空心鋼管、無色層壓安全玻璃板等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國內企業應及時收集有關信息,積極應訴爭取自身權益,同時還應未雨綢繆,避免同一產品在短期內大量進入澳大利亞市場,以免引起當地業者的強烈不滿,進而要求政府采取保護貿易措施。
四是做好外貿“功課”遵規入市。澳大利亞是一個法制程度很高的國家,國內進出口商在出貨前,應弄清楚自己要出口的產品是否在澳大利亞管制之列。如澳大利亞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標準分為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兩類。如果確定出口的產品在管制范圍之內,則必須申請相關安全認證,以保證順利通關,例如,水暖器材必須申請澳大利亞新出臺的W強制安全認證標志,電冰箱與制冷器、洗衣機、干衣機、洗碗機、家用空調等產品,還須申請能耗標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