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版權局在南通召開先進典型經驗現場交流會,南通志浩、三星兩鎮在全國村鎮一級率先探索版權管理機構,促進版權產業發展的創新做法,得到權威部門和與會者充分肯定和高度關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將志浩做法稱之為“南通經驗”,要求在全國推廣,通過推進版權保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南通川港鎮的志浩市場和三星鎮的疊石橋是緊緊相連家紡市場,占地面積150萬平方米,經營戶有5000多家。志浩市場以生產經營各種家紡布面料為主,疊石橋市場以生產銷售床上用品為主,兩個市場交相輝映,欣欣向榮,年銷售額近500億元人民幣,外貿出口超過6億美元,已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家紡面料和床上用品設計、生產、銷售和集散中心。
早在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南通下轄通州川港和海門疊石橋一帶農民依靠祖輩相傳的裁縫手藝自發做起床單、枕頭套等小商品生意。到1997年,以銷售印花布為主的志浩市場初具雛形,但花布的花型單調,且多數系相互抄襲。此時,一位臺商帶來大量新花型布料,花型很快被模仿,生意受損。臺商投訴后,南通市版權局對相關經營戶進行了行政處罰,“版權”概念由此進入農民布商的腦海。在南通版權局的深入宣傳下,農民布商逐步學會用版權保護來維護自身權益。由此,在1997年3月全國第一家鎮村版權管理基層組織——志浩市場版權管理辦公室掛牌成立。懂得了“布上印花也有版權”的農民布商,便開始自創或請人設計開發新花型。在志浩做法的啟示下,緊鄰的三星鎮也主動將版權管理機制引入疊石橋床上用品市場,并成立了由鎮長任組長的版權管理領導小組。在版權部門的引導下,1997年8月志浩市場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民美術圖案研究設計所,聘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工藝美術設計者,專門從事新花型的設計開發。目前,這里已有民營花型設計所50多家。每年推出花型上萬種,這些花型不僅成為全國印花布行業的風向標,還受到法國、德國、韓國等布商的青睞。隨著花型設計開發產生的經濟效益,富有創新意識的志浩布商把版權當作一種產業進行嘗試,在2006年6月全國第一個成立農民版權貿易交易所。農民布商們在此設立了電腦資料庫,為全國中小型家紡企業推薦、提供各式各樣的花型作品。
志浩和三星版權的有效管理,有效促進市場的發展。11年來,行政查處版權案件30起,調解版權糾紛1500起,送交法院審理家紡產品著作權案件180起,為權利人爭取到經濟賠償1186萬元,挽回經濟損失10億元?,F在,在志浩和疊石橋市場已形成“創新為榮,盜版為恥”的良好氛圍。江蘇今太陽布業公司袁洪兵深有感觸地說,10年前曾因侵權被查處,企業實施版權保護后,公司擁有自己的設計人員60多名,并與蘇州大學、上海東華大學掛鉤,建立設計基地,當今我司已成為當地布藝花型版權的最大擁有者,公司每年銷售額近5億元。
2006年9月,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署長、國家版權出版局原局長專程來南通考察志浩和疊石橋家紡產品版權保護工作,他說:“看到基層鄉鎮能夠那么重視版權保護,相關工作做得如此深入、細致、扎實和規范,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讓人很受鼓舞?!甭摵蠂兰o知識產權組織創意產業司代司長Mr.D.Gantchev在考察志浩版權保護的做法后,贊口不絕。她說:“我看到了中國乃至世紀知識產權保護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