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古代英雄常常如此悲嘆命運的前恭后倨。而對商人周建和來說,導致他事業成敗的“蕭何”則是政府關系學及其相關的各種潛規則
周建和一直是一個特別低調的人。在2003年的胡潤中國百富榜名單上,周建和以35億人民幣名列第12名;在2005胡潤中國百富榜上,他又以38億人民幣名列第29位。但提出這個名字,知道的人甚少,見過他面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提起周建和名下的產業,在業界卻幾乎無人不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其投資并經營的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商場,此商場引進日本SOGO百貨集團管理模式,是北京市目前單店面積最大的百貨商場;其在香港銅鑼灣的崇光百貨商場,位于香港島所謂“金箭咀”的黃金購物地段,是香港業績最佳的百貨公司;在武漢,周建和除了開設有崇光百貨外,還通過收購香港德信控股51.05%的股份,從而獲得當地最著名的百貨商場——武漢廣場購物中心49%的股權。
企業迅猛的發展勢頭和周建和本人極其低調的作風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有媒體甚至用“富翁失語者”來稱呼他。
但“富翁失語者”近來卻變成了“祥林嫂”——2007年7月31日上午,周建和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舉辦了一場“上海莊城松江交通樞紐項目法律專家論證會”,不但邀請了江平、王衛國、尹田三位京城大腕級的法學專家出席,而且打破他自己不接受媒體采訪的習慣,把國內外30多名媒體的記者請到了現場。而在此之前,周建和曾四處訴苦申冤,把舉報信和求救信遞到了全國人大、中央紀委、公安部及上海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手上,可惜這些信件大都杳無音信。
上海莊城松江交通樞紐這個項目,使周建和的角色發生了顛覆性的變換——他從一個稔熟政府關系學、從潛規則中謀取利益的成功者,最終變成一個潛規則的“犧牲品”。
在潛規則中沉浮的“港商”
周建和的事業發展似乎一直和無盡的麻煩牽上了關系。
北京莊勝最為人熟知的旗艦項目,是于1998年建成的北京崇光百貨。有人評價,“周建和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開了一家錯誤的店,結果卻賭贏了。”先是從1992年開始,因為拆遷所引發的糾紛,讓周建和及其莊勝集團成為當地居民指責的對象,有人甚至把他列為破壞宣武門歷史文化的罪魁禍首,即使現在去他的地盤看,一些居民們刷在殘垣斷壁之上抵抗莊勝拆遷的標語仍然十分醒目;后來,在2004年底因拖延交房而被業主集體訴訟,成為當時北京最大的交房糾紛案;而莊勝集團在2005年底熱銷的“莊勝南館”商業地產項目,因為“售后反租”這種方式而受到質疑,但最后,周建和憑借強大的政府關系,終于讓大樓從北京南城如亂麻般的麻煩中脫身而出。
周建和在北京等地的好運氣卻沒有在上海繼續維持。2001年,上海城建“十一五”規劃啟動,松江新城需建一座與上海城市鐵路軌道9號線銜接的客運中心。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上海松江區政府于2002年到香港招商,找到了周建和。作為建設客運中心的補償,區政府將協議提供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給建設者用于開發住宅和其他房地產項目。這是外商與各區政府以土地交易為核心的低成本合作開發模式與利益分沾邏輯。
近年來,上海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幅度一直名列全國第一,周建和滿以為會賺得盆滿缽滿,但不料卻突生變故。早在2004年5月,周發現他委派的總經理沈偉得竟然“與別人串通大肆損害公司利益”,便依照公司章程免去了他的董事和總經理職務,但當他派員前去辦理變更手續時,區商務局和工商局卻奉命不予配合。其后,沈偉得與施工單位簽署了一些施工合同,委托鑒定機構審定工程造價,將工程款的付款條件更改,將工程款數額增至3億元,并動員施工單位將周建和告上了法庭;施工單位起訴后,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以沒有證據證明沈偉得不是公司總經理為由,認定合同有效并采信了《審價報告》的數據,判令項目公司支付工程款近3億元。日前,上海高級法院已經駁回了周的上訴,判決已經生效,案件已進入強制執行程序。而周建和認為,這一切不過是一場瞞天過海的把戲,背后的實質“是松江區政府某些人動用公權力謀一己之私”,從而把他從這頓饕餮大餐中直接踢出局。
利益是驅使一切事情前進的最大動力。因為利益,周建和成為潛規則最積極的參與者;同樣是因為利益,今天的周建和又以破釜沉舟的決心、豎起手中的長矛向潛規則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從逆境中奮起的農家子弟
資料稱,周建和1963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杏子鎮一個農民家庭。但據他的一位老鄉介紹,周建和其實是城市戶口,不過他母親曾在鄉下的某所學校教書。周建和高中畢業后,便進入了當地的供銷社工作。
在他的一位同事眼里,周建和是一個特別會和人打交道的人,年輕時就特別大度、有氣量。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只要他在場,幾乎不用別人付錢,即使身上沒有錢他也得借錢去買單。
同時,周建和思想觀念之前衛、超前,也讓這位同事吃驚。1983年時,在這個思想觀念還特別保守的小縣城里,他就自己動手裁剪,成為縣里第一個穿上喇叭褲的人。
大約在1986年左右,周建和不再安于現狀,從公司里停薪留職“跳下了海”。他先用公司給的一萬塊錢“安撫金”開了一家做服裝的小門面。在賺了一點小錢后,他又開始做兔毛生意。后來,他對原單位的什么關系都不要了,跑到廣州去做紡織品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出口貿易去了,生意最后做到了香港、秘魯等地,并于1989年加入了秘魯國籍。
而據莊勝公司網站的資料稱:周建和于1990年1月回香港成立莊勝有限公司,組織國內生產物資出口至東南亞與歐美市場,他本人也取得了香港身份證;1992年11月,周建和應北京市赴港招商團的邀請,來北京成立莊勝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參與宣武門地段的舊城改造項目,負責開發宣武門外大街東側占地25公頃的地段。
可以看到,周建和從1986左右下海,到1990年以外商的身份再回來,他第一桶金的累積是如此短暫而快速。關于第一桶金來源,筆者聽到的有三種版本:一個莊勝公司的正式說法,當時做的是對外貿易;另外在他家鄉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周建和當時在股市賺了一大筆錢,有趣的是,集團取名“莊勝”,便有濃烈的股市味道;最后還有一種比較尖銳的說法,認為莊勝集團還有其它不想為外人知道的業務。
這其間,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外界不得所知。
褒貶不一的神秘富翁
周建和低調,卻不小氣。據周建和很親近的朋友透露,他這幾年悄悄地做了很多公益事業,但從不愿意聲張,更不愿意留名。
經過筆者查證,在去年的一份《婁底日報》上,有如此一段記載:“富有愛心和赤子情懷的周建和,致富始終不忘報效祖國,始終不忘回報社會和家鄉:他傾情為北京申奧成功、為七運會和湖南災區捐款500萬元;為婁底市、雙峰縣發展教育和文藝事業捐款近1000萬元;他主動為政府分憂、為企業解難,先后收購了市內兩家企業……”雙峰縣一所他捐助修建的體育館,本來要命名為“周建和體育館”,也被他制止了。
周建和的家鄉雙峰縣是全國有名的書畫之鄉,涌出了聞名國內外的大家,但一些書畫家在成名之前往往缺少資金舉辦展覽。聞名海內外的已故花鳥畫家王憨山,到北京中央美術館來辦畫展,曾求助過周建和。周對他說:我不要你的畫,也不用掛我的名,你還差多少錢?我來出。后來贊助了4萬元。而婁底市雙峰縣一個叫曾彩初的老校長,周建和為他捐助了150萬辦畫展,并幫助出版《曾彩初藝文集》。
也曾有傳言,周建和為北大法學院一次性捐助1000萬元,當時他周圍好多人勸他宣揚一下,同樣被他拒絕了。筆者費盡力氣,才在北京大學新聞網上,查到發于2004年10月29日的一則消息。消息稱:“今年恰逢法學院百年院慶之際,在新法學樓建設的過程中,莊勝集團慷慨解囊,捐資一千萬元,體現了其對教育事業的熱心支持。”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羅豪才向周建和頒贈了“北京大學捐資證書”,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向周建和頒贈了“北京大學杰出教育貢獻獎”銅牌。
周建和的確算得上是一位典型的“富翁失語者”。并且,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縮影——他們出身低微,行事低調神秘,但又堅韌不拔和敢于闖蕩拼搏。在發展前進的道路上到處暗藏著陷阱,他們稍有不慎便會跌入萬劫不復的地步,但他們憑借著一些正常的、超常的、甚至是非正常的手段避開風險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