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007年7月10日,美國新墨西哥州聯邦分區法院布朗寧法官下達判決書,判定通領科技制造銷往美國的GFCI產品,不侵犯萊伏頓公司第6246558號美國專利(以下簡稱“558”專利),由此認定通領科技等被告依法勝訴。目前原告萊伏頓公司正積極與通領科技尋求和解。至此,本案的被告,中國通領科技集團(下稱“通領科技”)在歷經三年漫長等待、付出高額訴訟費用、承受巨大壓力之后,終于獲得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中國企業第一份勝訴的判決書,打破了在涉外知識產權糾紛中中國企業還沒有完勝的局面。
通領科技與美國電器業巨頭萊伏頓公司的糾紛始于三年前。2004年4月,萊伏頓公司以侵犯其“558”專利權為由,分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佛羅里達州、加州等地方法院起訴四家通領科技的重要客戶。而斯時,通領科技不過是中國浙江的一家民營企業。但是,為了樹立中國企業的誠信形象,同時維護美國客戶的合法權益,通領科技決定承受這次涉外知識產權訴訟的嚴酷考驗,應戰美國公司,堅持在美國本土依法維權。通領科技通過申請把全部案件移送統一審理,此后又在新墨西哥州美國聯邦分區法院獲得了對案件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馬克曼命令,明確顯示了通領科技的產品不侵權,這標志著訴訟取得階段性成果。隨后,通領科技即向法院提起不審即判的動議,最終獲得了此案件的勝利。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涉外知識產權糾紛逐年增長。僅美國對我國企業發起的“337調查”數量,在2006年就已達到13起,占美國全球總調查量的近40%。根據商務部統計,到2005年,中國出口企業遭遇技術壁壘最嚴重的100種商品,其損失至少有2000億美元。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鄧軍指出,在國際市場上,三類產品最有可能成為外國企業打擊的對象:一是企業的產品追隨國際主流技術;二是產品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三是企業生產的產品缺乏核心專利。“一旦企業擁有了這些產品,對外國企業構成威脅,外國企業就會利用知識產權這一武器打壓中國競爭對手,搶奪市場利潤。”因此,所謂“知識產權之爭”實為“利益之爭”。
此次,通領科技堅持自主創新,積極開拓美國市場,頑強抵制惡意訴訟并取得官司最終勝利的歷程,就是為自身贏得市場的過程,其決定勝負的核心就是自主的知識產權,是高新技術的實力較量。通領科技的勝利,充分體現中國企業已經掌握美國知識產權專利訴訟的游戲規則,并且具有應對美國非常復雜和難以操作的知識產權專利官司的駕馭能力,是中國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典型案例,成為中美知識產權訴訟官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將極大地鼓舞國內企業敢于在海外依法維權的信心與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