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曾在文中提到,在以美食著稱的成都旅游時如何選擇餐館,從而引入了博弈論當中一個著名的命題——羊群效應,也就是說選擇最熱鬧、食客最多的地方,根據別人釋放的信號去做出自己的決策。
羊群效應在課本上有一個相對嚴格的定義,我把它口語化的描述如下:根據別人的信息而不是自己的信息做出決策,而不論這種信息是否真實,或者不能確定別人確實比自己掌握更多的信息。這種情況一旦形成就有不斷加強的趨勢,但如果有特別強烈的反向信號出現,又會一次性地扭轉整個趨勢。
羊群效應其實很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排隊。2006年中秋的時候,我曾經過淮海路的一家月餅店門前排著一條長龍,這年頭已經很少有人吃月餅,也很少有排隊的現象,所以一家排隊的月餅確實賺人眼球。我們很快就會順著這條邏輯想下去:如果月餅不是非常好吃,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排隊,自己雖然不知道月餅是不是真的好吃,但這么多人排隊已經給自己釋放了好吃的信號,所以跟著排隊應該是不會錯的。不過這里還有另外一個隱藏的邏輯:你在加入隊伍的同時也延伸了隊伍的長度,給其他觀望的顧客釋放了更加強烈的誘惑信號。于是就形成了循環,你受別人影響的同時你也影響了別人,隊伍越長吸引的人就越多。不過,你不要忽視羊群效應里的另一個假設,如果在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非常強烈的反向指標,會扭轉整個趨勢。比如,有一個買到月餅的人吃了一口之后突然大喊:“月餅不僅難吃而且里面有蟑螂!”我敢保證,幾十米長的隊伍立刻煙消云散。
股票市場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羊群市場。根據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股票市場大概分為三種類型:強有效市場、半強有效市場和弱有效市場。強有效市場,指所有相關信息(包括內部信息和公開信息)都在證券價格中反映出來;半強有效市場,指所有公開的可用信息假定都被反映在證券價格中,不僅包括證券價格序列信息,還包括公司財務報告信息、經濟狀況的通告資料和其他公開可用的有關公司價值的信息,公布的宏觀經濟形式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弱有效市場,指證券價格被假設完全反映包括它本身在內的過去歷史的證券價格資料。
在中國,股票市場基本介于半強和弱有效市場之間,在信息完全不透明或者不對稱的情況下,羊群效應成為包括散戶和機構在內的投資者一種重要的投資策略。從整個市場的走勢來看,大多數投資者都是技術分析和追漲殺跌的常客。最明顯的例子是當大盤跌到千點的時候,很多大型的基金和保險機構投資者還在大肆的唱空,雖然價格已經足夠便宜,但趨勢和別人的做法讓我們猶豫不定。這么低的點位還有人敢于看空,而且是機構,一定是因為他們擁有比我們更全面的不利消息,跟隨是一種安全的選擇。同樣但相反的情況發生在當下,當指數在短期內上漲超過百分之一兩百的時候,機構的語調再次驚人的一致,“十年大牛市剛剛開始”。因為擊鼓傳花和賺錢效應保持了趨勢的持續上漲,而持續上漲就是不斷加強的信號,如同排隊一樣吸引更多的場外資金入市。只不過這些趨勢都是會在瞬間被改變的,前者可能是因為股改和升值,后者可能是因為流動性的收緊。
從個股的投資選擇上來看,羊群效應就更加明顯。凱恩斯有一句話說得很形象:“投資就像是選美。”你要跟隨大眾的品位才能有所斬獲。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股票市場上有名的莊股——東方電子。在基本面不明,信息不對稱甚至完全缺失的情況下,這只股票被從十幾塊炒到60塊,并且在脫離基本面的情況下疊創新高。從后來圍繞這只股票展開的一系列官司中披露,大多數當時沖進去的投資者都是因為順從趨勢,認為別人一定擁有比自己更多的關于這家公司的利好消息才會買入,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忽略風險,放棄自己的判斷而選擇跟風。在這里充當特別強烈的反向信號的是公司財務作假被揭露,股價也如同過山車般從頂點跌落到2塊并長線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相反的例子最典型的是近期的福耀玻璃,2006年中期該股票出現持續大量的拋售,雖然投資者得到的信息是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但是人性的弱點還是讓很多投資者選擇了從眾而導致股價在短時間內下跌超過20%,結果這一次扣動扳機的是高盛的戰略投資,100%的漲幅讓那些前期拋出者大跌眼鏡。
從資本市場的波動中,我們不難看出看似偶然事件的所謂強烈反向信號其實只是次要因素的積累。從我們熟悉的辯證法角度可能更容易理解: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當中都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兩個方面,在某個階段,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性質或者走向。但是隨著事物的發展,次要矛盾的強度會不斷積累并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主要矛盾,這個時候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都會產生改變。比如股票價格的轉折在高位持續下跌的過程中,表面上是利空起支配作用,實際上價格便宜了正是利好的不斷積累和加強的過程,直到一定的臨界點,二者相互轉換。只是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刺破泡沫和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或者何時到來。
羊群效應的普遍存在給了賣方鉆空子的機會,而廣告也成為鉆空子的手段。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廣告成為引領羊群效應的頭羊,尤其是利用一些名人或者專家對于產品的青睞很容易讓消費者在不了解真實性能的情況下提高購買的傾向,從而提高銷售收入和利潤指標。所以,如文章開頭所說的選擇人多的酒店就餐并不一定是最優的選擇,因為雇用幾個媒子或者食托很容易就能達到商家“狼吃羊”的目的。不過以上的假設僅限于一次性博弈,也就說如果我上了一次當,就不會再去吃虧,因為我通過這次博弈的過程獲得了更多的信息。這也讓我們認識到了博弈論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信譽(Reputation)”:通過若干次誠實交易建立的信譽維持穩定但不是超額的利潤,或者通過最后一次性違約的收益來彌補前期履約的成本。
在博弈論的進一步深化過程中,從信息對稱到信息不對稱,從一次博弈到多次博弈,現實的情況越復雜,方程式的項目就越多,經濟學的內涵就更加豐富。只是不要忘記,經濟學不是陽春白雪的空中樓閣,也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公式,經濟學只是一門總結生活、解讀社會和指導未來的簡單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