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毛澤東評點大明王朝

2007-04-29 00:00:00胡長明
黨史博覽 2007年5期

明朝有將近300年的歷史,興衰治亂的軌跡在《明史》中歷歷可見。在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父子勵精圖治,奠定了大明王朝數百年的基業。之后有所謂“仁宣之治”,實則在守成中漸漸消磨了進取的斗志。到嘉靖當政,初期尚有振作之象,不久便朝政紊亂,亂象環生。萬歷初期張居正改革猶如回光返照,過后就江河日下,病入膏肓。明朝有許多昏庸的皇帝,如醉心修道的明世宗朱厚熜、幾十年不見朝臣的明神宗朱翊鈞、熱衷于干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內憂外患中走投無路,最后吊死煤山。他死前以發覆面,以示“無面目見祖宗”。一代王朝就此凄然謝幕。

酷愛歷史的毛澤東通讀過“二十四史”,對歷朝歷代的興衰治亂、文治武功皆有研究和體悟。但毛澤東讀史又并非平均用力,而是將通讀與精讀、博覽與深研相結合。在“二十四史”當中,《明史》是毛澤東圈點最多、體悟最深的史書之一。除了《明史》,毛澤東還廣泛涉獵過與明朝有關的大量史料,如《明史紀事本末》、《明實錄》、《明詩綜》、《明詩別裁集》、《明人百家小說》,以及各種有趣的野史稗乘、筆記小說。豐富的知識儲備,使他在評點明史時可以信手拈來,涉筆成趣。

在對明史的研讀過程中,毛澤東從資政育人、傳承文化的角度,發表過許多評論。筆者注意到,這些評論帶有相當突出的個人風格,不少是發前人之所未發,補前人之所未逮,展示了一位政治家和文學家不同尋常的歷史洞察力和藝術鑒賞水平。

毛澤東對朱元璋研究得比較仔細

1964年5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盡做壞事。”這段話可視為毛澤東對明史的整體印象和基本評價。

一生壯懷激烈的毛澤東研究各朝歷史,喜歡興旺發達的上升時段,而厭惡曲倦燈殘的沒落歲月,尤其是鏗鏘激越的開場鑼鼓,更是令他“神往”。至于歷史的轉折點,他也頗為留意。研究明史也是這樣。他特別推崇朱元璋、朱棣父子縱橫四海、開疆拓土的崢嶸氣象,琢磨起來興味無窮。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一個落魄的和尚,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他乘時而起,后來居上,逐步剪滅群雄,十五載而成帝業,是繼劉邦之后又一個出身微細、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朱元璋和劉邦、成吉思汗一樣,都屬于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大老粗”,但卻創造了許多知識分子望塵莫及的巨大功業,而歷史上許多飽讀詩書、才情婉轉的人物如陳后主、隋煬帝、李后主、宋徽宗等即便子繼父業而登上皇位,也都在身名俱辱中凄涼收場,顯得極不稱職。毛澤東對這種現象深有感觸,他通過對比,得出了不要小看“大老粗”,“老粗出人物”的結論。

朱元璋大字不識一個,卻善于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見事快,得計早,多謀而又善斷,比起漢末袁紹等多端寡要的人物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明史》贊譽朱元璋“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實非虛詞。毛澤東對朱元璋卓越的軍事才能給予過很高的評價,曾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李世民創造了許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最符合毛澤東的軍事思維,而朱元璋之所以能緊隨李世民之后排名第二,是因為他宏觀的軍事分析和運籌能力深得毛澤東的贊許。要明白這一點,只要看看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戰事便可豁然開朗。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對兩股勢力,一是陳友諒,一是張士誠。本來張士誠尤為逼近朱元璋的地盤,所以有人建議他先打張士誠。但朱元璋經過分析對比,卻先置張士誠于不顧,而首先解決陳友諒。其理由是陳友諒素性驕傲,而張士誠器量狹小,兩相比較,“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果然,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時,張士誠徘徊觀望,“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陳友諒既滅,張士誠頓成累卵,不久便為朱元璋所敗。朱元璋后來回憶說,如果先打張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戰略安排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北定中原的過程中,朱元璋又采取先山東、次河洛、后秦隴的作戰方針,如愿以償地達到了他的戰略目的。

在中國現代戰爭史上,毛澤東指揮的諸多戰事,在新的思維制高點上吸納并綜合了李世民“以弱勝強”、朱元璋“次第經略”的思想,形成“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原則。人類的智慧和想象力是在繼承中逐步提升的。朱元璋的成功經驗,讓毛澤東領略到在不同戰略階段分清主次、逐步拓展的極端重要性,其“不要四面出擊”、“不打無把握之仗”等思想,均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朱元璋與劉邦、成吉思汗等“大老粗”心雄萬夫,膽氣超群,在亂世中敢于出頭,勇于任事,不像知識分子那樣做事瞻前顧后,放不開手腳。但是,單憑這一點也并不足以成大事。朱元璋得劉邦之心法,善于將知識分子的謀略、智慧為其所用。劉伯溫、宋濂、朱升、章溢、葉琛等一批飽學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圍以備顧問,使之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文武雄才極一時之盛,共襄盛舉,方才成就了朱元璋奄有宇內的夢想。

1953年2月,毛澤東與陳毅同游南京紫金山,共發思古之幽情。陳毅興致勃勃地講了當地關于朱元璋的一些傳說故事,毛澤東接著說:“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最后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這里所謂的“高筑墻”,大概是指加固加高城墻,以增強防衛能力的措施。朱棣等承其遺志,更將長城的土墻加固成磚墻,并增設了許多烽火臺。眾所周知,在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提出過“深挖洞、廣集糧、不稱霸”以及“備戰、備荒、為人民”兩個基本口號,顯然是從朱元璋的策略中發展而來的。朱元璋打天下時十分注重知識分子的作用,毛澤東更是這樣。他在延安時期撰寫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等重要文章,其著眼點也是文武兩手并用。

毛澤東對朱元璋懷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對如何評價這位歷史人物也有自己的定見。1948年11月,明史專家吳晗輾轉來到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將他在當年8月份寫完準備再版的《朱元璋傳》的修改稿送請毛澤東閱正。正在指揮解放戰爭的毛澤東擠出時間仔細閱讀了書稿,還約請吳晗深談了兩次。隔了幾天,毛澤東在退還《朱元璋傳》原稿時,還特地給吳晗寫了信。信中說:“兩次晤談,甚快。大著閱畢,茲奉還。此書用功甚勤,掘發甚廣,給我啟發不少,深為感謝。有些不成熟的意見,僅供參考,業已面告。此外尚有一點,即在方法問題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觀察歷史的方法論。倘若先生于這方面加力用一番工夫,將來成就不可限量。”

此信對吳晗苦心為朱元璋立傳稱道有加,但又指出吳晗“似尚未完全接受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觀察歷史的方法論”。從中不難看出,毛澤東和吳晗在對朱元璋的評價問題上存在一定差異。在毛澤東眼中,唯物史觀亦可稱作“奴隸史觀”,是底層人民在創造歷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程度不同地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朱元璋作為農民起義的首領,亦當作如是觀。而吳晗的《朱元璋傳》卻以朱元璋影射蔣介石,顯然沒有貫徹唯物史觀的階級觀點。新中國成立后,吳晗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從1954年開始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重新寫了《朱元璋傳》。1955年春,油印出100多份,再次呈送毛澤東以博指教。毛澤東又認真通讀了一遍,在書中多處用鉛筆畫了直線、曲線等符號和著重號。如今在中南海毛澤東故居書房里,還保存著這本吳晗寫有“送毛主席,請予指正”的上、下兩冊十六開油印書稿。毛澤東對吳晗的修改表示滿意,同時指出:“朱元璋是農民起義領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點,不要寫得那么壞(指朱元璋的晚年)。”1964年,吳晗根據征集來的各方意見,利用病休時間再一次對書稿作了修改,并于1965年正式出版。在該版序言中,吳晗對自己寫這本書歷時二十載、四易其稿過程中的思想變化作了交代,其中坦稱原稿“給歷史上較為突出的封建帝王朱元璋以過分的斥責”。

朱元璋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其晚年以猛治國,用嚴刑峻法懲治貪污,澄清吏治,結果倒使人人自危。這反映出他雖身居九五之尊,但原來身處草根階層的無奈和怨苦仍在其心中刻下了磨滅不去的烙印。比起那些窮奢極欲、風流成性的皇帝來,朱元璋還算儉約自持。朱元璋晚年猜忌日甚,錯殺了許多人,這一點特別為后來人所詬病。毛澤東并不是認為朱元璋沒有過錯,只是認為對朱元璋這位農民起義的領袖應采取基本肯定的態度,“應該寫得好點,不要寫得那么壞”。

毛澤東對朱元璋的經歷研究得相當仔細,甚至一些具體的歷史環節也不放過。比如,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朱元璋在即吳王位后親自率兵征伐武昌,一舉蕩平漢、沔、荊、岳等地區。毛澤東讀到《明史》涉及此事的時候批道:“不令諸子孫統兵作戰,失策。”在他看來,朱元璋應該讓諸子孫在槍林彈雨中經受鍛煉,不能讓他們坐享其成。

毛澤東稱朱棣“搞得比較好”

明成祖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因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死后即由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

允炆采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的建議而削藩,以免重蹈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覆轍。在此背景下,燕王朱棣身處危殆,于是以“靖難”、“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隨后即皇帝位,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所謂奸臣,并滅其族。

毛澤東在讀清人谷應泰所撰《明史紀事本末》時,仔細揣摩了朱棣造反奪取皇位的過程,并多有評論。朱棣在與南京對峙的過程中出生入死,打過許多漂亮的勝仗,特別是建文二年(1400年)的白溝河戰役(戰場在今河北雄縣),朱棣將李景隆等率領的勤王之師打得大敗,使其“委棄器械輜重山積,斬首及溺死者十余萬”。但在隨后的東昌戰役中,朱棣驕傲輕敵,結果被盛庸等擊敗,被擒斬萬余人,“燕兵大敗,遂北奔”。當時朱棣身處重圍,左沖右突,奮力死戰才得以逃脫。毛澤東在對比了兩次戰役之后評論道:“白溝河大勝之后,宜有此敗。”這就是說,朱棣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注定會有閃失。我們知道,毛澤東曾多次告誡軍事將領不要“犯大勝之后驕傲的錯誤”,想必是從中得到過啟發。

朱棣后來重整旗鼓,千里奔襲,竟然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多次派人前往朱棣大營,許以割地求和。但朱棣不為所動,口口聲聲要捉拿“奸臣”,顯出咄咄逼人的架勢。毛澤東讀至此寫道:“始終以索戰犯為詞,使南京無法答允。”言下之意,朱棣是有意將矛盾尖銳化,以遂其奪取天下之志。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實際上是孤軍深入,帶有相當的冒險性。這時如果朱允炆棄城而走,作戰略轉移,不見得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可是方孝孺等人竟無半策匡時艱,“唯剩一死報君王”。方孝孺以名節自勵,一心想以死留名千載,實際上形同愚人。朱棣令其草即位詔不果,威脅道:“你不怕滅了你的九族嗎?”哪知方孝孺說:“滅十族又何妨!”結果陪方孝孺去死的親戚、學生竟達800多人。毛澤東對這位智謀不足、呆滯有余的書生沒有什么好印象。據陳伯達回憶,他有次向毛澤東推薦方孝孺寫的《深慮論》,毛澤東說:“他自己的命運怎么樣?他自己的命運都慮不到,還談什么深慮?”

朱棣登上皇位后不久遷都北京,并屢次北征。在其治下,幅員之廣超越漢唐,受朝命而入貢者幾達三十國,可謂武功赫赫,威震殊俗。特別是他遷都北京更是明智之舉。南京這座城市,曾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等王朝在此建都,最長的東晉也不過103年,其他都屬短命王朝。朱棣遷都北京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基業,其雄武之略不減其父,所以毛澤東稱贊朱元璋、朱棣父子在位“搞得比較好”,同屬于有作為的皇帝。

毛澤東對嘉靖皇帝很不以為然

除了朱元璋父子,毛澤東提到較多的另一個明朝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其中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毛澤東1965年說的一段話。1965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杭州和陳伯達等人談話時,說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雖然點了吳晗的名,但沒有打中要害。《海瑞罷官》“要害的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

明朝由盛到衰,嘉靖當政是重大的轉折點。但人們談到明朝的歷史,大都以為萬歷皇帝對明朝走向滅亡負有重大責任,認為明朝“實亡于萬歷”。特別是美國學者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一書出版后,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其實不然,《明史》在評價嘉靖皇帝時寫道:“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于邊,賊訌于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余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所以明朝真正走下坡路,是從嘉靖開始的。

毛澤東對嘉靖皇帝很不以為然,說他“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這個評價恰如其分。在明朝皇帝中,嘉靖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本是明武宗的堂弟,封地在湖北安陸(今鐘祥市)。武宗死后沒有子嗣繼位,在此情況下,慈壽皇太后與重臣楊廷和等定策,決定由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于是朱厚熜在太監谷大用等的護送下日夜兼程趕往京師,深恐這天降之喜中生變故。嘉靖初登大位,感覺不錯。他大刀闊爺地革弊圖新,裁汰特務機關,廣行寬恤之政,頗有明君氣象。但不久便玩弄權術,耽于享樂。他倚重嚴嵩等奸臣殘害忠良,經常廷杖大臣,又特別崇信道教,醉心于齋醮、方術、祥瑞等無聊之事。鑒此,秦金、楊爵、海瑞等大臣前赴后繼,輪番進諫,希望嘉靖振作如初。

御史楊爵沉痛諫道:“陛下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嘗以《敬一箴》頒示天下矣。乃數年以來,朝御希簡,經筵曠廢。大小臣庶,朝參辭謝,未得一睹圣容。”他期望嘉靖“念祖宗創業之艱難,思今日守成之不易,覽臣所奏,賜之施行”。可是嘉靖皇帝覽書大怒,將楊爵下獄論罪。毛澤東在讀《明史·楊爵傳》時旁批了四個字:“靡不有初。”下筆似有無限感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見諸《詩經》,意思是說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

毛澤東對“海瑞精神”心存矛盾

楊爵獲罪后,朝臣無敢言時政者,唯獨海瑞冒死進諫。他上書痛批嘉靖“竭民脂膏,濫興土木”,其所作所為“不及漢文帝遠甚”。毛澤東熟讀《明史·海瑞傳》,被海瑞等忠直之士在國難當頭之時表現出的氣概所打動。1959年4月,上海會議期間,他大力提倡“海瑞精神”,號召大家就“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以來的種種失誤大膽陳言,將“五不怕”精神與海瑞的直言進諫結合起來。他說:“明朝皇帝對臣下嚴酷,廷杖至死,還是堵塞不了言路。無非是五不怕:不怕撤職,不怕開除黨籍,不怕離婚,不怕坐牢,不怕殺頭。因此,要學習海瑞精神,敢于批評嘉靖。”還說:“海瑞這個人對皇帝罵得很厲害,罵嘉靖是‘家家皆凈’,還把這話寫在給皇帝的上疏里,很不客氣。皇帝看了,幾次丟在地上,又幾次拾起來看一看,想一想,覺得海瑞這個人還是好人。但終究把他關起來,準備殺掉。有一天,看監人忽然拿酒菜給他吃,他很奇怪,便問看監的老頭,才知道嘉靖皇帝死了。他大哭,把吃的東西都吐了出來。盡管海瑞攻擊皇帝很厲害,對皇帝還是忠心耿耿的。”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到他曾建議彭德懷讀《明史·海瑞傳》,又問周恩來看過沒有,周恩來說看過了。上海會議后,彭德懷到東歐訪問前,專門讀了海瑞的事跡,有半月時間,那本載有《海瑞傳》的《明史》常置案頭。毛澤東這樣不厭其煩地向大家推薦海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期望黨內講真話,以便及時糾正政策失誤的急迫心情。他還表示:“我的缺點,你們也要批評,現在搞成一種形勢,不大批評我的缺點,你用旁敲側擊的辦法來批評也可以嘛。”

但在另一方面,毛澤東對黨內出“海瑞”尚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早在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在提倡講真話的同時,就提醒大家講話要善于選擇說話的時機,不講策略也不行。他舉例說:“明朝反魏忠賢的那些人,不講策略,自己被消滅,當時落得皇帝不喜歡。”就是在上海會議大力提倡“海瑞精神”期間,毛澤東還私下對人說:“講海瑞,我很后悔。可能真正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少奇等是在我身邊多年的戰友,在我面前都不敢講真話。我把問題交給少奇、恩來他們辦,自己退到二線。但過一段后又‘不安分’,實際上還是一線。我想把整個中國要緊的事情辦定。建設社會主義從歐洲到中國還不是很清楚的,我們不能吃人家吃過的饃饃,活著,多搞一點,比少搞一點好。我有信心,但是,大家想的是否一致,我有顧慮。”在毛澤東眼中,“三面紅旗”在大方向上是沒有錯的,錯則錯在具體政策上,所以在原則問題上沒有討論的余地。正因為如此,當時胡喬木分析說,毛澤東號召大家學海瑞,實際上還是要求不要出“海瑞”式尖銳的人物。

毛澤東在對“海瑞精神”上的矛盾心理,說明從歷史中吸取教益也并非一件易事,它受到當政者主客觀各種條件的制約。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披肝瀝膽上陳“萬言書”,結果被冠以“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毛澤東對此事件的解釋是:“海瑞搬了家了,海瑞是明朝的左派,代表市民階級和經營商業中的大官僚。現在搬到右傾司令部去了,向著馬克思主義作斗爭。這樣的海瑞,是右派海瑞。”“海瑞歷來是左派,左派海瑞我喜歡。現在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批評缺點,是對的,我支持左派海瑞。”1960年,明史專家吳晗應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之約,創作了以“左派海瑞”與“右派官僚集團”作斗爭為主線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然而這出戲在“文革”前夕卻被視作為彭德懷翻案的“大毒草”,這就不能不讓人感嘆歷史的撲朔迷離了。

毛澤東注重借鑒明朝歷史

在研究明史的過程中,毛澤東不僅關注重要的時段、人物和事件,而且還對明朝在推行政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悉心研討,以達到以古鑒今和以古證今的目的。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詔行寬恤之政,言辭頗為激切:“朕以官田賦重,十減其三。乃聞異時蠲租詔下,戶部皆不行,甚者戒約有司,不得以詔書為辭。是廢格詔令,便澤不下究也。自今令在必行,毋有所遏。”對這種朝命不出京師的現象,明宣宗極為憤恨,他要求戶部以后對詔令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杜絕“澤不下究”的現象再度發生。毛澤東讀到這段史實時特意批注:“今猶存此弊。”這個批語當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以后作的,因為從糾正“大躍進”中出現的“浮夸風”、“共產風”開始,毛澤東多次講過這個問題。例如1959年3月29日,他在一份黨內通訊中批評中層干部說:“上面的指示不合他們口味的,他們即陽奉陰違,或者簡直置之不理。”“下情不能上達,上情不能下達,危險之至。”以史為鑒,毛澤東要求各級干部做到令行禁止,保證信息上下暢通。

明代嘉靖中期,倭寇蹂躪東南,地方撫按屢屢告急請兵。繼嚴嵩任宰相的徐階不滿兵部的敷衍從事,力主發精兵進剿。按當時慣例,一遇戰事失敗,責任全推給將校,而地方守令則安之若素。徐階對此大不以為然,他上疏說:“今將校一不利,輒坐死,而守令偃然自如;及城潰矣,將校復坐死,而守令僅左降,此何以勸懲也?夫能使民者,守令也。今為兵者一,而為民者百,奈何以戰守并責將校也?夫守令勤,則糧餉必不乏;守令果,則探哨必不誤;守令警,則奸細必不容;守令仁,則鄉兵必為用。臣以為重責守令可也。”徐階的這番陳詞有一定的道理。毛澤東撫今追昔,下筆殊堪玩味:“莫如今之軍區黨委制。黨政軍民統一于黨委。”毛澤東歷來不把用兵當成單純的軍事行動,而主張黨領導下的“一元化”,各方既協同行動而又各負其責。

毛澤東認為明代有好詩

毛澤東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因此在研究明史的過程中除關注其興衰治亂外,還特別留意明朝的文學源流及其成就。他閱讀過朱彝尊匯編的《明詩綜》、沈德潛編選的《明詩別裁集》、沈廷松刊行的《明人百家小說》、馮夢龍撰寫的《智囊》等許多明代文學史料,從中含英咀華,抒發己見,其獨特見解對端正人們關于明代文學史的認識極富啟發和幫助。

明朝的詩詞創作隨歷史的發展多有流變,但內在理路清晰可見。開始有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等“初明四杰”。永樂至成化年間,由于文網漸密,流行所謂“臺閣體”,其代表人物楊士奇、楊榮、楊溥皆為臺閣重臣,詩詞多為應制、酬答之作,“詞氣安閑,首尾停穩”,一派太平宰相風度。弘治和嘉靖年間,則相繼出現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后七子”。他們追慕盛唐氣象,力主復古返古,推崇格律和聲韻,有的甚至字模句擬,食古不化。到萬歷年間,以袁中郎為代表的“公安派”和以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異軍突起。他們力反“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復古傾向,主張詩風因時而變,“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但因為脫離社會生活,又分別流于“俳謔”和“孤峭”。至此,明朝的詩詞創作在逼仄中接近尾聲。

在一般文人乃至文學大家心目中,明朝的詩詞創作乏善可陳。毛澤東開始也是這么認為的,但通過閱讀《明詩綜》等史料,他改變了看法。1957年1月,他同詩人袁水拍、臧克家等人談話時曾說:“我過去以為明朝的詩沒有好的,《明詩綜》沒有看頭,但其中有李攀龍、高啟等人的好詩。”

高啟是江蘇蘇州人,博學工詩,洪武初年曾被推薦參與修撰《元史》,朝廷授他翰林院國史館編修,復命他教授諸王。在一次召對中,高啟表現出色,朱元璋有意讓他任戶部右侍郎,但高啟自陳年少不敢當此重任,朱元璋乃賜白金放還。在居吳淞江之青丘期間,高啟因為給蘇州知府魏觀擅修府治作《上梁文》而得罪,被腰斬于市,時年39歲。

毛澤東對作為“初明四杰”之一的高啟推崇有加,尤其喜愛他創作的一首詠梅詩。1961年11月6日,為查找這首詩的全文,毛澤東一天內給秘書田家英連寫了三封信。早晨6時,毛澤東請田家英替他找宋人林逋的詩文集。8時半,又寫道:“有一首七言律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詠梅的,請找出全詩八句給我,能于今日下午交來則最好。何時何人寫的,記不起來,似是林逋寫的,但查林集沒有,請你再查一下。”不久,再寫信說:“又記起來了,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瓊枝(原詩為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下四句忘了,請問一下文史館老先生便知。”田家英很快查明該詩為明朝高啟寫的《梅花》九首之一,后四句是:“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隨后,毛澤東用草體書寫了全詩,并在右起處大大地寫上“高啟”二字,還注明:“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高啟的同鄉、清代乾隆進士沈德潛編定《明詩別裁集》,其中共收錄高啟詩21首,并聲稱“集中所存皆最上者”。筆者反復查找,其中沒有收入上述這首詠梅詩,可見毛澤東、沈德潛雖都是詩人,但審美眼光、選詩標準卻有差別。沈德潛強調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眼界拘于“宗旨”和“規格”,而毛澤東則推崇胸襟和神韻,故能駕沈德潛而上之。

李攀龍是山東濟南人,明代嘉靖年間被推舉為詩壇領袖,官至河南按察使。李攀龍胸羅萬卷,才思勁鷙,為人十分簡傲,居鄉期間構白雪樓,“賓客造門,率謝不見,大吏至亦然”。其論詩力挺盛唐,認為“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創作則“務以聲調勝”。李攀龍的詩學成就,在當時及以后均有爭議,褒之者如王世貞等推崇過盛,而貶之者則務求使之體無完膚。沈德潛的《明詩別裁集》收錄李攀龍詩詞共35首,認為其古樂府及五言古體臨摹太過,而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則“高華矜貴,脫棄凡庸”。

毛澤東多次提到過李攀龍。據臧克家回憶,“文革”前夕,毛澤東曾在約他談論詩詞時說過:“他們給我弄了部《明詩綜》來,我覺得李攀龍有些詩寫得不錯。”誠如毛澤東所言,李攀龍的一些詩作獨出機杼,耐人尋味。如他寫的《平涼》一首:“春色蕭條白日斜,平涼西北見天涯。惟余青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宛馬如云開漢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萬里封侯筆,愧我談經鬢有華。”詩中將塞外風光與人生感喟融為一體,殊為難得。還有一些詩句,如“吳下詩名諸弟少,天涯宦跡左遷多”、“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也皆意境悠長,啟人遐思。據周士釗回憶,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澤東曾戲改杜甫、李攀龍的詩作譏嘲林彪。李攀龍的《懷明卿》一詩寫道:“豫章西望彩云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憔悴侍臣顏。”毛澤東將最后一句改為“秋風怒在叛徒顏”,以示他對林彪的唾棄。

除高啟、李攀龍之外,毛澤東評點過的另一位明代詩人是楊繼盛。楊繼盛(字椒山)為河北保定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曾任兵部武造司等職。楊繼盛為人剛直,尤憎惡嚴嵩,曾上疏劾嵩十大罪,因此被禍。其絕命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楊繼盛的詩學成就雖不能與高啟、李攀龍相比,但其詩作少而精。眾所周知,李大釗烈士曾說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殊不知這句話的原創者就是楊繼盛,李大釗不過是將“辣”字改成了“妙”字而已。清末民初學者陳田撰《明詩紀事》,收錄了楊繼盛的一首送別詩:“一上離亭幾度愁,十年塵夢嘆沉浮。悠悠月笛山城夕,漠漠寒云江樹秋。作客南來俱萬里,送君北去自孤舟。他鄉正有思歸興,況復征旌出石頭。”

1959年夏,毛澤東曾與梅白在廬山談詩,他念道:“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接著便問梅白:“你曉得這是哪個的作品?”梅白說:“是不是明代楊繼盛的詩?”毛澤東高興地笑了:“是的,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這兩句,并照此去做。這幾十年的體會是,頭一句‘遇事虛懷觀一是’,難就難在‘遇事’這兩個字上,即有時虛懷,有時并不怎么虛懷。第二句‘與人和氣察群言’,難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觀色,而是要虛心體察,這樣才能從群眾中吸取智慧的力量。詩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詩。這一點并無驚天動地之處,但從平易處見精深,這樣的詩才是中國格律詩的精品。”

細品明代筆記小說

在中國文學史上,明朝是一個以小說見長的王朝。明代近300年間,小說的題材之廣、種類之多、成就之高均令人嘆為觀止。由于宋元平話的影響和明人對小說的重視,明代小說創作得到空前的發展,長篇巨制便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毛澤東對這幾部小說均有大量的點評,鑒于已為學界所熟知,此文不再贅述。這里只就毛澤東評點明代筆記小說的情況作些介紹。

所謂“筆記小說”,是指“殘叢小語”式的故事集,一般內容比較駁雜,兼采靈怪、傳奇、瑣聞、軼事等等,結構松散,信息量大,作者隨興記錄所見所聞和心中感受,文筆清新自然,娓娓道來,讓人讀來頗有興味。筆記小說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一直綿延不絕,到明代可謂達到了高峰。明代筆記小說數量不可勝計,特別是明朝中葉以來,作者日眾,佳作迭出,而晚明小品文的興盛又進一步增加了筆記小說的文學成分。這些筆記小說的內容涉及朝政興廢、典制變遷、文壇面貌、士人言行以及里巷傳說、民情風俗等,是研究明代及明代以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資料,許多能補正史之不足。

在毛澤東的書房中,保存了大量的明代筆記小說,如瞿佑的《剪燈新話》、何良俊的《何氏語林》、沈德符的《萬歷野獲錄》、劉若愚的《酌中志》、田藝蘅的《留青日札》、張岱的《陶庵夢憶》、馮夢龍的《智囊》以及沈廷松匯編的《明人百家小說》等等。其中《萬歷野獲錄》詳細記載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部分宮女擬縊死嘉靖、事敗被殺的全過程,而《明史·世宗紀》只有“冬十月丁酉,宮人謀逆伏誅,磔瑞妃曹氏、寧嬪王氏于市”寥寥幾句記載;《酌中志》敘及魏忠賢與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客氏狼狽為奸、作威作福的種種劣跡,以及明熹宗熱衷于水戲和木匠活的情況;《陶庵夢憶》中則有“柳敬亭說書”的精彩描寫,由此可見這些筆記小說的價值之高。

毛澤東喜愛看筆記小說的習慣,起碼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1944年7月28日,他在給謝覺哉的信中說:“《容齋隨筆》換一函送上,其他筆記小說我處還有。”歷史學家范文瀾在20世紀40年代送給他一部《筆記小說大觀》,他一直保存著。在中國歷代筆記小說中,毛澤東最為推崇的是明清兩朝的作品。1947年9月12日,他在給兒子毛岸英的信中叮囑道:“你要看歷史小說,明清兩朝人寫的筆記小說(明以前筆記不必多看),可托周揚同志設法,或能找到一些。”

在閱讀明代筆記小說的過程中,毛澤東留下不少即興評點的文字,可以幫助我們體察他的內心世界。沈廷松的《明人百家小說》收錄了方大鎮的《田居乙記》,其中記錄了戰國時魏公子牟東行時送穰侯的一段話:你知道,“官不與勢期而勢自至乎?勢不與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與貴期而貴自至乎?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乎?驕不與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與亡期而亡自至乎?”穰侯說:“善,敬受明教。”這段話揭示了為官者如不謹慎所帶來的極大危險,毛澤東頗為贊賞,旁批了“有理”二字。在另一處,則記錄了春秋時楚國大臣孫叔敖與狐丘丈人的一段對話。狐丘丈人認為,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而孫叔敖卻說:“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說:“免矣。”毛澤東對孫叔敖的回答表示疑問,認為“很難做到”。

明末大才子馮夢龍所編的《智囊》一書,是毛澤東評點最多的一部筆記小說。該書收錄有關智慧的故事近2000則,上至經國大略,下至市井小智,旁及婦女兒童的高見卓識,無不在其收羅之列。

《智囊》中《上智部·通簡》記敘:西漢成帝時冀州刺史朱博出巡,一從事煽動數百官吏和老百姓攔路告狀,借以考考朱博的應變能力。朱博讓從事明文告知:想告縣丞、縣尉的請到郡衙去告,本刺史不受理控告這些佩戴黃綬的官員;想告那些二千石俸祿并佩戴黑綬的官員如郡守之類,等本刺史巡視到治所再來告發;其他小官司請到各被告管轄部門去解決。眾人于是散去。朱博查此事為從事所煽動,怒而殺之。毛澤東讀至此批道:“此吏亦可不殺,教以改過,調改他職可也。”

《兵智部·制勝》講了田忌賽馬的故事。馮夢龍接著又引唐太宗說自己“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戰,則知其強弱”的話,說這是用孫子之法也。毛澤東發揮道:“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于敵人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接下來在談圍魏救趙的故事后又感嘆:“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毛澤東讀明代筆記小說善于獨立思考,在讀《智囊》時常批有“可疑”、“未必”、“此事似誤,待查”等字樣,甚至還超越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習慣,另發新論。比如《智囊》說古代名將論及攻守之策時非常注重以食為本,不得不撤退時,務必將糧草搬走,若搬運不及,則焚棄亦不失一策,總之“決不赍盜糧”,即堅決不把糧草白白送給敵人。但毛澤東并不以為然,稱“赍盜糧亦何所不可,地不能毀,民不能遷,皆赍盜糧也”。又如該書稱孔子的弟子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在十年之中使五國皆有變,然后評論道:“真是縱橫之祖,全不似圣賢門風。”毛澤東讀至此激憤地說:“什么圣賢門風,儒術偽耳。孟軻、韓非、叔敖通輩,都是縱橫家。”毛澤東對儒術有清醒的認識,在他看來,“儒俗者萬千,而賢者不一,不如過去法家猶講一些真話”。儒者非徒柔,還作偽騙人。那些教孔孟之學者,“其法亦必申韓”。這就點破了中國古代政治“外儒內法”的本質。

毛澤東讀明史、品明史,不僅為明史研究增加了新的內容和視角,而且也為我們讀懂毛澤東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他的所思所想,見證了一代偉人以史為鑒的復雜心曲,以及博覽群書、刻苦求知的探索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天天操精品|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欧美成人网|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久久九九热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亚洲一区第一页| 色爽网免费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日韩在线1|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91在线|日本| 97se亚洲|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毛片网站|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538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久久影院|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精品91视频| 亚洲激情99|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动漫h| 9啪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3p|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视频日本| 好吊日免费视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69综合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在线国产欧美|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欧美中文一区|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