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曾供給過八路軍、新四軍部分槍械、彈藥,但隨著抗戰形勢的變化及八路軍、新四軍力量的不斷壯大,供給便越來越少,1940年初即全部停止。事實上,中共從一開始就沒有把獲取武器彈藥完全寄希望于國民政府。除了從敵人手中奪取之外,還非常重視軍工生產工作。抗戰開始不久,中共便在晉冀魯豫邊區和太行、太岳等區設立了被服、手榴彈、槍械等兵工廠,其中太行山的梁溝和黃崖洞兩處規模稍大一些。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軍隊對軍用品需求不斷增多,軍事工業也得到不斷發展。中央和各根據地先后建立了兵工領導機構,統一規劃和管理兵工生產。1941年至1943年是軍工生產最困難的時期,為了防止敵人破壞,保存實力,將規模較大、過到集中的兵工廠縮小規模,分散設廠。1943年以后,逐漸進入反攻階段,各地軍工部門重新將分散的兵工廠進行了集中,使兵工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適應了戰局需要。



當時,一沒技術,二沒原料,三沒設備,但從事軍工生產的戰士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1939年初,八路軍總部修械所開始試制“七九式”步槍。到1939年6月,全廠月生產步槍已達60支。山東的膠東兵工廠曾研制出“捷克式”輕機槍、“九二式”步兵炮和炮彈等。軍工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取得的成果,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