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很多人也把創業當成了理想,作為改變自己命運的途經。
創業三要素:項目、資金、能力一個都不能少,在資訊超級發達的今天,電視、廣播、報刊以及互聯網,為人們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平臺。很多人利用一技之長或多年來培養的興趣創業,在實際行動前,該做什么已經有非常清楚的計劃了;個體創業者的資金來源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個人積蓄、親友借貸、銀行貸款、項目合作、風險投資、政府及相關機構資助,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是大多數創業者的投資標準,在創業前都已經準備妥當;當項目和資金都不成問題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在于創業者的個人能力了。問自己,要創業,你準備好了么?

“打工的時候,是能做好不想做好;自己當老板了,是想做好卻做不好。”這是很多從打工轉向創業的創業者們共有的感受。有這種感受很正常也一定會是這樣,問題就在于前面所說的“打工的時候,能做好不想做好”的心態。很欣賞以前工作時一位領導的理論:“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自己”。當時不以為然,以為無非就是想給我們洗腦,讓我們安安心心地為他賣命。
我們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想法,把時間人為地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以為到了某個階段就會自然實現那個階段想要實現的目標。也常常在內心里激勵自己:從明年開始要怎樣怎樣;從明天開始要如何如何……只是我們沒有想到,人的思維行為都是有慣性的,而改造自身那些并不適合創業的壞毛病,也是痛苦的。
與創業相比,打工雖然比較辛苦但應該是最簡單的,通常只負責企業運行的某個環節;而自己創業,人財物,產供銷,事無巨細都必須親歷親為。事實上,打工仔看到的是老板表面的風光,背后更多的艱辛他們是看不到更不可能理解得到的。前段時間流行一個段子,可能是創業當老板最真實的寫照: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干得比驢還多,吃得比貓還少……
盡管我們都在說,只要努力,人人都可能取得創業成功。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的。那些成功的創業者,大多有過成功的打工生涯。而那種連打工也四處碰壁的人、那種做事拖拉敷衍塞責的人、那種拿多少錢就干多少事甚至拿了多少錢也沒有干好多少事的人,應該就是最不適合創業的人了。回頭想想當年領導對我們說的話,是多么樸素的真理啊。
那么,在創業之前,做個優秀的打工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