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飛機,李光太的工廠現在能生產和國際航空港有關的一切設備,而這一切,是從他50歲時開始的,距今只有15年。
10年前,根基未穩的李光太曾經狠狠地“玩”了外國人一把,當時,在他們眼中,李光太就是一個不講規則人。
“10年后,我要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空港設備供應商。”2006年11月初,已經是亞洲老大的威海廣泰集團,剛剛結束了公司成立15周年的慶典,那條紅色橫幅還懸掛在會議室的墻壁上,但董事長李光太顯然已經按捺不住了。

1972年,一個叫尼克松的美國人來到中國北京,他要和這個東方大國打交道,但他出門時沒有忘記給自己的飛機帶一個電源車,因為他的隨從早就告訴他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那時候,1200公里之外的甘肅蘭州,一個叫李光太的青年人看到報紙上的新聞圖片——機場上的美式電源車,心頭突然一震。
“我研究的就是這個。”正在蘭州電源車輛研究所工作的李光太說,當時國產的電源車還沒有出生。
尼克松和毛澤東的手握在了一起,他滿意地離開中國。沒有人知道,在他未涉足的中國西部城市蘭州,有一個人因為他的電源車而開始關注這個行業。
直到13年后,李光太才接到了研制中國航空地面電源的任務。但遺憾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并沒有轉化為產品。
后來,李光太被迫離開蘭州回到故鄉威海,那時,他已滿50歲了。不過,他決定圓自己的電源車夢想。這與年齡無關,與地域無關。
15年過去了。他的廣泰集團已經成了亞洲最大空港設備供應商。但是,他仍不滿足。“我要把工廠建在美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的愿景目標——創世界一流品牌,廣泰設備服務全球每一個機場!”他說。
他在中國創辦了一個新行業
“所有的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李光太說。
如果不是離開工作了25年的蘭州,他可能至今仍是那個城市一家叫電源車輛研究所的一名副總工程師。
今天,他的身份是威海廣泰空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工廠可以制造除了飛機以外的幾乎所有空港設備,已經成了名符其實的亞洲行業老大。
15年前,他剛回到威海時,除了頭腦里裝著的航空地面電源設計圖,幾乎一無所有。
“從無到有,在中國我們創建了一個行業。”他說。
知情人知道,這是一個完全依靠自主創新打造出來的行業。“我們的崛起甚至可以用‘鉆空子’來形容,就是鉆了我們國家沒有這個行業的空子。”
據廣泰的技術人員介紹,航空設備是專門為機場和飛機提供服務的設備。比方說,飛機發動機在啟動時,如果依靠飛機自行發動,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油,這就需要電源車幫忙,這樣可以節省燃油。飛機航后檢修、維護過程中自身的供電是不能夠使用它的發動機來提供的,可以說,飛機在不飛行的狀態下的所有動作都需要航空輔助設備來完成。
在1997年以前,國內在這一行業還是個空白,所用設備全部依靠進口。1972年,尼克松訪華離開后,他的專機所用的電源車曾作為禮物送給了中國。
13年后,中國開始在蘭州研制航空地面電源設備,負責人正是李光太。“那時我有個很樸實的想法。”李光太說,這個產品確實不用再進口了,中國人能把它造出來,但蘭州不能實現他的夢想。
于是,他回到了威海,回到了他闊別25年的故鄉。第二年,他的威海特種電源研究所和設備廠相繼成立。為了提高競爭力,他逐步開發了大型飛機牽引車、集裝箱平臺車等高技術航空地面設備替代進口。但這時以某國一家公司為首的外國廠商突然聲稱廣泰開發的產品模仿了他們的專利技術。
李光太著急了,這可是公司的關鍵時刻,如果此時出現專利紛爭,公司怎么繼續發展?然而,他通過專利檢索發現,一是外國公司并沒有在中國進行專利申請,二是廣泰技術完全與國外的不同。他說了一句自己的口頭禪:“國內沒有的,你就大膽干。”
2001年,威海廣泰首次參加某國際航空設備展的時候,國外廠家連正眼都不瞧。2002年,某國廠家發現,他們一款飛機升降平臺車在中國的銷售越來越困難了。一打聽,原來是中國出了一家能跟它叫勁的企業,這就是廣泰。到2003年廣泰再次參加國際航空展的時候,人家對他開始有了戒備。
一根稻草也是救命繩
“我就是不服氣。”在蘭州干過自動化研究室主任,后來被提升為副總工程師的李光太說。當年正是他,領著幾個人制造出了中國的400赫茲航空電源車。后來,這個成果通過了部級鑒定,也拿到了科技成果獎,還獲得了機械工業部的科技進步二等獎。但在當時,“這個產品很難成為商品。”
于是,李光太有了自己辦企業的想法,他要親自開發,然后再組織人生產,“肯定能把它搞成商品。”
“我是個技術人員,我的很多親戚朋友都說,你不能辦企業!”李光太說:“那些人叫嚷‘你這個人就是個書呆子,怎么能辦企業?’”
可是,天生那股不服輸的勁兒上來了。“我不辦企業,怎么開發這些新產品?誰說技術人員不能辦企業?”回到威海后,他在二輕工業局掛靠了一個電冰柜廠。“當時的廠長同意我在他那里搞開發,把產品弄完了以后在他那里生產。”
憑借在行業里的技術權威和聲望,1990年底,李光太搞了個“殲轟七飛機電源研討會”。會上討論了技術和方案,有個客戶參觀了李光太的場地,猶豫著到底簽不簽一份訂貨合同。不過最后,他還是簽了。他說:“看到了李光太身上那股勁兒后,對他有信心。”
這個客戶是現在的西安試飛研究院。
“這個合同絕對是一根救命稻草。因為當時我們極度需要資金,還有,關鍵是有人信任咱!這給了我信心。”不過,面對著5萬元的預付款,那時的李光太不太敢相信這是真的。“知識分子的第一次。”他說。
開完這個電源研討會后,李光太又到重慶、成都等地宣傳,希望別人能買他的電源。當時,李光太遇到了一個南航設備處的科長,他正想買臺國產的電源。
“我先給你搞一臺試用,半年好使,你就給錢,不好,那我開回來。”李光太對他說。“你有那么大把握?”對方有些懷疑。“我就是搞這個東西的,肯定沒問題。”他充滿自信。
于是,又簽了一份合同。
當電冰柜廠的廠長看到李光太拿回了5萬元錢和兩份合同,他放心了,當場拿出10萬給李光太作為周轉資金。
買材料,做實驗臺,盡管極度缺乏技術人員,李光太還是開始打造他的第一臺航空電源車。
此時,他原來蘭州的幾個老部下聽到消息,也陸續投奔而來。
1991年6月,兩臺電源車完工,用戶驗收合格,李光太一下拿到了30萬現金。
第一桶金增加了他的信心,當年的10月24日,克服種種困難,李光太終于獨立掛牌營業。
1993年10月份,李光太有了屬于自己的生產工廠。“這是個里程碑。”他在威海“終于扎下了根。”
“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走投無路的結果。”李光太說,如果不是那5萬元,“我早就死定了。”
“訂單多的時候特高興”
李光太在公司成立的初期,決定采取研制、提高、創新的開發策略,組織技術力量深入研究,“利用國際上的前沿科技進行產品開發,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短短10年時間,廣泰集團先后開發出20個系列80多個規格的航空地面設備,大部分替代進口,其開發速度與產品質量令外國同行感到一夜之間,“狼來了”。
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一些令李光太吃驚的事也紛至沓來。
有一年的8月10日,上海浦東機場,廣泰的一個飛機牽引車在工作過程中突然不動彈了,造成國外一架飛機延誤。后來雖然查明是上游供貨商的配件出了問題,但那天李光太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這個看電視也會掉眼淚的男人,在沮喪的同時還伴隨著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晚上睡不著覺,會一直想質量這個事情。”今年65歲的他最擔心的事,就是企業因為質量問題而滑坡,造成銷售不能年年上漲。
這種壓力時時伴隨著他。每隔一天,他就要往各地的機場打電話,詢問新產品的使用情況,特別關注電源車和平臺車的情況,“一旦它壞下來,企業馬上就會走下坡路。”
為了增加利潤來源,1998年,李光太開辦了一個飯店。不過,“事實證明,這是最失敗的事情。”他發誓再也不干餐飲業了,一心一意把主業搞好。此后,在企業的每一個發展過程中,李光太都很小心,他不能允許自己再犯一些低級錯誤。
在自主產權的創新和保護上,威海廣泰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最初搞專利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這種辦法來激發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自從跟國外的產品展開競爭后,才逐漸有了保護意識,現在產品還沒有出來,有了想法就開始申請專利。”李光太說。
威海廣泰先后與法國迪旦公司、美國哈蘭公司合作生產飛機加油車、行李牽引車。這樣的好處非常明顯:企業一方面可充分運用專利制度的保護功能,主動跟蹤和搜集競爭對手的專利侵權證據,及時向競爭對手提出侵權警告或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另一方面可按照法定程序,及時向專利復審委員會就可能威脅其生產的專利技術申請宣告無效,打破競爭對手的壟斷,確保自己的市場地位。
以專利戰略優化競爭戰略,這種原則成了廣泰公司和外國同行進行決戰的法寶。
“訂單拿得比較好,這個時候特高興。這說明我們的產品有市場。”李光太說。
“80歲之前,我要在美國建廠”
在山東工業大學讀書期間,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教授。那時,“講課兩小時不用講稿”,聽課的對象都是同學。他一個人搞試驗,搞課題,搞項目,并發表文章,“沒人比我更愛出名了。”
同學們對他有個評價:這人好出風頭,有名利思想,平時不愛參加學校里的勞動,只知道看書。“沒錯,到現在還是這樣。”李光太笑著說。
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大學里或許少了一個教授,但中國的航空地面設備業卻擁有了廣泰這樣的排頭兵企業,其產品代表中國當今航空港裝備行業的頂尖水平。“在我國大型空港裝備市場中,只有我們可以與國際廠商進行競爭。”此時的李光太又是自信的。
2002年,威海廣泰著手國際市場開發,成立了國際業務部,產品遠銷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多哥、蘇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朝鮮、新加坡、老撾、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成為空港設備國際市場極具競爭實力的新生力量。
但這一切并不能讓李光太有絲毫的懈怠,有時,在面臨壓力時,他會不由自主地回憶過去。“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還就是50歲之后的日子。”李光太自嘲在蘭州的25年經歷“一般般”。當他的同事們開著車,“浩浩蕩蕩”地在蘭州火車站送他時,他把“沒有當上所長”的遺憾永遠留在了這個西北城市。
“如果當上研究所所長,那我以后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李光太說。
目前,威海廣泰正在加緊上市前的工作,一些公司高管正在北京活動。李光太承認自己的企業離世界一流仍有差距,他期待公司上市后,“從世界范圍內招攬一批人才”,全面提升人才結構,最終要把空港設備賣到歐美各地的機場。
“我準備在美國建工廠,這是我一生的愿望,誰也不能改變我。”他不滿足亞洲最大,他要做世界級的品牌。
“路子很長,起碼得走十幾年吧。”他希望80歲之前,“能看到這一天。”■
編輯:舒歌 E-mail:cqshuge@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