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產業損害局、進出口公平貿易局主辦的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國紡織品已經受到或正在接受他國貿易設限制裁的案件總數高達70多起。
2002年入世以后,國際社會對我國紡織品發起的案件有64起,占案件總數的90%以上,2005年共發起19起,2006年前10個月共發起24起,由此可見,針對我國紡織品的貿易摩擦案件總數正在呈上升態勢。
從貿易保護措施的使用類型來看,反傾銷依然是國際社會對華紡織品貿易設限使用頻率最高的貿易保護措施,其次是保障措施,這一點與國際反傾銷、保障措施的使用情況基本類似。
存在問題,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反傾銷法規中對諸多關鍵性術語的界定不夠明確;其次,我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身份給發起者確定市場價格的基準提供了隨機性;我國出口紡織品,存在量增價跌的無序競爭行為造成了“傾銷假象”;最后,我國企業對國際貿易案件的“退縮”行為和“無知或少知”也加大了對方提起反傾銷調查的可能性。
美國、印度、土耳其和歐盟分別位居各國對華紡織品服裝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案件次數來,前四名。印度和土耳其對我國紡織品服裝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案件次數已經超過了歐盟。印度是全球紡織品貿易糾紛案件中申訴最多的國家,我國與印度的紡織產業在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競爭優勢等方面存在諸多相似之處,雙方必然互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已是不爭的事實。
我國企業對貿易保護措施的執行情況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執行中存在較嚴重的問題是:第一,單次受限產品的品種不斷增多,甚至多達幾十種,涉案金額也明顯增多;第二,我國企業面臨更加苛刻的應訴條件,而且肯定性終裁結果的比率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第三,設限制裁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紡織品幾乎總是處于被管制的狀態??傊?,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外貿形勢十分嚴峻,而且一旦觸犯了對方的警戒線,我國紡織企業將遭到最嚴厲的打擊。
從貿易保護措施在國家和地區間的分布情況來看,主要表現為兩大特征:第一,從設限措施的累計數量來看,發展中國家累計對我國紡織品的設限次數遠遠超過發達國家,且兩者之比為4:1,這一驚人的對比結果告誡我們:我國不僅是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目標國,而且還是諸多發展中國家貿易制裁的首要目標,并且已經陷入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圍剿”之中,因此,除了積極應對美、歐等國之外,我們還必須高度關注我國與諸多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紡織品貿易形勢。第二,從國際慣例來看,既有過去頻繁使用貿易保護措施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些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反傾銷措施的主要使用者,又有最近熟練使用貿易保護措施的國家和地區,如20世紀90年代后期興起的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國紡織品單純依靠低成本獲取競爭優勢的競爭戰略很難在新形勢下高枕無憂了。
可以預見,伴隨著我國紡織品出口規模的持續增長,我國紡織品遭受到的貿易摩擦案件還會增多,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設限制裁,特別是啟用條件相對自由、裁定標準更為苛刻的反傾銷措施,仍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面臨的主要威脅,因此,政府及行業組織應積極協調出口企業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