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我從來沒見過珠海塞車能塞成這樣!”昨天是我市23萬中小學生正式開學上課的第一天,珠海市區各小學幼兒園附近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塞車現象。富檸街窄窄的街道上,并排擠了三輛車,車只能走一步停一步,喇叭聲響成一片。許多學校附近都有交警在緊急疏導交通,甚至一些學校和幼兒園的校長也不得不親自到馬路上指揮車輛。(9月4日《珠江晚報》報道)大塞車這種“交通危機”對我們也是一次反思、提醒。
反思城市交通應急機制和應變能力。現代化城市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具備科學健康、穩定有序的社會和公共應急保障機制,及時化解、排解隨時出現的公共事故,盡量降低時間浪費、人員傷亡、經濟受損等社會資源消耗,為群眾打造安全、方便和快捷公共體系。
一個小小的學生流就將城市交通系統打翻了,顯然城市公交系統的應急承受力仍非常脆弱。僅僅具備按部就班的“救火意識”是不夠的,還要對發生“火災”原因進行追根求源,進行制度性預防。對可能出現的堵車進行制度性消化。而不要等到出現塞車再進行疏導。切實提升交通應急、應變能力的堅強性。
反思、強化、優化城市公交發展策略。“無車日”將至,有人提出緩解擁堵更應大力發展城市公交戰略。城市交通擁堵的主角就是汽車,而要想緩解堵塞,就必須盡量減少汽車上路。這就必須發展城市公交系統,構建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物美價廉的公交服務。群眾時時刻刻都能得到美滿的交通服務,坐私家車和乘坐公交車相比,優越性并不是太大,自然就會選擇汽車出行。
香港的公交系統和地鐵交通比較發達,就連一些偏僻街巷都有優質便宜的公交車通過。“香港政府采取了讓路面利用率高的公共運輸工具(主要指雙層巴士)有使用道路的優先權政策。它包括,在交通高峰期、交通要道上開辟巴士的專行道;在稅收方面對專利巴士公司提供優惠,如免除車輛進口稅、燃油稅等,從而促進巴士公司的服務質量提高和成本下降,以鼓勵人們乘坐,同時,政府從1979年起就抑制出租小汽車和私人汽車的增長,使日趨嚴重的交通阻塞問題得到緩解”,這對于內地城市很有借鑒意義。
現在很多地方出臺了優先發展公交的策略,“要千方百計保障公交優先發展,加大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加大對公交企業的扶持力度,適當增加財政對公交公益事業的補貼。”公交發展有了政府支持,在便捷化、現代化和人性化方面的再提升就有了更大的作為空間,這是公交系統不可或缺的責任作為。
反思現代人的出行理念。城市現代了,越來越多私家車進入家庭,開車也成生活常態。我們需要改變出行理念,盡量少開車。想到了8月24日《中國青年報》上的一篇文章《對有車族的期待》,呼吁 “勿炫耀、講車德、少出車”, 文章說,“據測算,現在中國城市占機動車總量10%的私車,占著80%的車道,創造60%的汽車污染,消耗50%左右的汽油。占有同等公路空間的情況下,公交車是私家車運量的幾十倍。私家車主盡量少出車,多乘公交車。”這是很有道理的。
公車和私家車更應樹立這樣的觀念,方便自我,也要符合社會大眾利益;滿足自我方便,也盡量為社會減少污染、緩解壓力,強化自我責任。緩解交通壓力不僅僅是政府職能部門的事情,每位車主和公民都有這種義不容辭的社會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