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國慶節以來,全國實行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3個為期7天的長假,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假日旅游熱,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為主導的假日經濟,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新現象,也使國民開始了一種新穎的休閑方式。
據相關數據統計,每個黃金周居民出行達數千萬至過億人次(2006年“五一”黃金周出游高達1.46億人次)。黃金周巨大的經濟貢獻使得“假日經濟”這一新名詞紅遍大江南北,各級政府和經濟組織紛紛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等加大旅游發展的力度和深度。與此同時,由于假日的人流方向的高度集中、人流量的急劇增加,使得各旅游景區、景點在交通與通信、住宿與餐飲等接待業和運輸業、基礎服務業上的供給不足日益突出;而這一現象直接導致旅游資源的破壞,旅客的旅游質量下降。在整個旅游鏈上,除了旅游者這一環節,還有很多環節值得關注和研究。作為旅游活動的承受者和接待者,旅游景區所承載的壓力遠遠不是經濟利益可以衡量的。無法滿足游客的滿意度和舒適度。顯然以這種模式拉動假日經濟已經難以為繼了,改革目前的休假制度成為輿論界一致呼聲。
“黃金周”集中旅游的弊端
各地在每個“黃金周”后必然發布的經濟捷報,強化了人們對“黃金周”經濟特性的認識。而事實上,“黃金周”的意義應當不止于經濟。由于缺乏對市場宏觀調控的經驗和全國性的統一長假管理模式,“黃金周”集中旅游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景點人滿為患,超負荷接待導致旅游資源的過度損壞;交通擁堵,航班、車次、汽運高度緊張,安全事故增多;供求關系的劇烈變化,導致旅游價格上漲;接待量的劇增,服務質量下滑,消費者利益受損;投訴率的提高,迫使許多旅行社人為壓縮業務量等。社會上由此出現了不少否定“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的觀點,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提出:“一窩蜂”的休假形式不從根本上改革,黃金周的含“金”量就會越來越低。“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存在四大弊端。
首先,“假日旅游”被限定于“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黃金周”,時間上過于集中,在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普遍未達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使“黃金周”的火爆與節日后旅游市場的清淡形成鮮明對比,不利于旅游產業長期平穩的發展。
其次,假日的集中旅游客觀上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為適應對假日集中的旅游消費,造成企業硬件設施供給的常年性、穩定性與假日消費需求集中性之間的矛盾,假日期間的供不應求與此之后的供過于求周而復始地出現,為企業安排生產經營帶來了困難。
再次,“假日旅游”中的供求失衡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出現商家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假日期間商家認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有一種“一錘子買賣”的思想,粗放型服務較多。旅游企業或經營者通常會采取諸如提高旅游景點的收費標準、降低安全保障及改變旅游計劃等方法解決供求失衡問題,使消費者權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最后,“假日旅游”使得交通運輸壓力加大,超負荷接待造成景區破壞、文物和環境保護受損,這些都不利于我國整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黃金周”給旅游景區帶來了什么?
從國家旅游局的統計中可以看到,黃金周長假對旅游、商業、餐飲、交通、景區、文化、體育、銀行、保險、通訊等各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促進和拉動作用,成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2000年“十一”至2007年春節,19個“黃金周”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6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704億元,帶動民航實現客運收入332億元,鐵路實現客運收入233億元。2006年“五一”期間,全國銀行卡跨行交易8400多萬筆、交易總金額突破400億元。2007年春節,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00億元,同比增長15%;全國假日旅游統計預報體系監測的179家商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4.5億元,同比增長18%。
看到這些數字,不可否認,在經濟利益上,黃金周確實是存在許多的“黃金”。而在數字背后,旅游景區存在的又有哪些壓力呢?黃金周又為景區帶來了什么呢?
旅游資源的集中耗損。大規模的人員集中流向同一個景區,必然給旅游景區帶來旅游產品、旅游項目的耗損。而在“黃金周”限制游客進入量或對游客進入的人為控制措施則會降低游客的滿意度、景區的美譽度。
旅游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儲存性,決定了正確處理旅游供給常年候的剛性與旅游需求時段間的彈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歷來是關系到旅游經濟能否良性增長的關鍵之一。在未實行“黃金周”制度時,這個矛盾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自然氣候造成的淡旺季問題。而近7年的情況說明,實行“黃金周”制度后,人為造成的旅游供給設施的常年性、穩定性與“黃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躍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黃金周”期間的供不應求與“黃金周”之后的供過于求周而復始地出現,長期下去將會損傷我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經營和消費基礎。
服務成本的增加。大規模的旅游者流向旅游地,要求旅游地提供完整的批發服務,而這些服務在非黃金周的需求遠遠低于黃金周的需要,短時間的、集中型的服務需求增加導致了服務成本的增加。景區服務成本增加,主要集中在導游咨詢服務、交通運輸服務、景區產品的承載服務(即觀賞景區產品所付出的成本)等方面。
接待設施的集中耗損。服務設施的內容包括:住宿設施、餐飲設施和輔助設施。接待設施的建設和景區相匹配的,主要表現在規模、等級、風格上。在旅游接待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上,最大容量應當主要針對景區在旅游旺季時可能達到的最大值,而非黃金周這樣的超常情況。因此,在黃金周容易出現人滿為患、而接待設施超負荷的現象。
人力成本的增加。黃金周期間、或黃金周來臨的半個月前,甚至更早,各個旅游景區就著手準備或組織大量的人力對景區的交通、咨詢、信息、安全等方面進行維護和服務。這種需求是應“黃金周”的特點產生的,在實行“黃金周”制度之前,即使在旅游旺季,如此大規模的旅游人力支出也是不存在的。
景區形象耗損。旅游者對“黃金周”制度的抱怨,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是潛在地抱怨景區的服務。人滿為患、“觀景”成了 “觀人”, 直接給旅游者留下負面印象的往往是景區。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黃金周”制度消極影響的最終受害者是旅游景區,付出的是景區的形象成本,這對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黃金周帶來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經濟利益,也不僅僅只是給旅游者帶來不滿意的旅游經歷,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黃金周也給旅游景區帶來一定程度上的 “損耗”,這與旅游景區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是相違背的。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