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逆差再創新高,美國不論朝野,皆強烈要求人民幣必須升值。
2007年夏季,美國華府在沉悶中醞釀著不安,面對中國內地的雙邊貿易逆差再創新高,一股不滿的情緒在美國朝野加速蔓延起來。
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剛去過北京,進行的“經濟戰略對話”并未獲得具體結果。民主黨人多次表達對布什政府的不滿,參眾兩院分別提出法案,要求對操縱貨幣的國家加重關稅,目標就是針對中國內地。
這股不滿情緒具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中國內地今年前7個月的貿易順差高達1368億美元,較2006年同期成長80%。下半年有圣誕假期,更是出口旺季,依照2006年基礎(2006年順差為1775億美元)推測,中國內地今年總順差不難達到3000億美元左右。
以外匯存底來看,到6月底中國內地持有13300億美元,而且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2600億美元,超過2006年全年增加量。以雙邊貿易來看,2006年中國內地對美國貿易順差高達2325億美元(超過中國內地總順差),是美國總逆差的28%。根據美國官方資料,今年前5個月的雙邊貿易逆差已達963億美元,較2006年成長20%。到今年年底,美國對中國內地的貿易逆差很可能再超過2006年數字。
美國最近5年采取寬松的總體政策,伴隨著強勁的總需求與財政赤字,貿易逆差每年都以1000億美元的速度上升,到2006年已高達8382億美元之巨額。與上個世紀80年代和日本發生貿易糾紛的數字相比較,現在的貿易逆差已經是當年的五六倍,而對中國內地的貿易逆差也遠遠超過當年對日本的貿易逆差。
因為有寬松的總體政策,美國這幾年的失業率并未明顯惡化,但是中產階級的所得停滯不前,很多廠商因廉價進口而尋求政府救助,所得分配也逐漸惡化,鼓動起美國民間反對全球化的聲浪。加上巨額逆差帶來大量的海外資本流入,中國內地就持有大量的美國政府債券,萬一決定要拋售,就會帶來美國金融市場的大地震。
了解了美國與中國內地貿易失衡的嚴重性,就不難理解美國國會與智庫會強烈主張人民幣應該迅速升值,而且升值幅度要在20%—40%之間。
問題是:單靠人民幣升值,未必能解決雙邊貿易逆差。日本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大幅升值,不但未能消除美日貿易逆差,反而帶來日本的資產泡沫破裂,讓日本進入長達10余年的停滯衰退之中。要真正解決貿易失衡,除了中國內地必須增加消費外,美國必須大幅縮減財政赤字與增加儲蓄,但這種結構性調整在短期內尚難達成,而且對華府來說,成本太高。相較之下,抱怨人民幣嚴重低估,較容易獲得群眾支持。
對貿易失衡的這股不滿情緒在華府迅速延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與奧巴馬都贊成國會通過法案,制裁貨幣低估的國家。到秋季國會復會后,可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屆時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會更為強烈。
(摘自《天下》,作者為臺灣大學終身職特聘教授)(責任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