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射頻識別(RFID)標簽本身,以及它們可用來詳細追蹤個人行動的可能性,已經使得隱私權擁護者憂心了一段時間。
有些標簽顯而易見,例如美國東北區高速公路使用的電子收費器,其它的就比較隱密,例如藏在美國護照和倫敦地鐵旅游卡中的標簽。
RFID標簽的用途快速增加,說不定很快連資源回收桶里有多少回收物都能用它們來統計。
瑞貝克和她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同事,正在研發RFID警衛(RFID Guardian),希望這套以電池供電的可攜式個人防火墻,能用來強化個人隱私。它的設計理念是:任何人都應該能看到附近的RFID標簽,以及它們的擁有者是誰,并且能選擇性地阻擋讀取器。
這樣你就能防止安檢單位之外的任何人讀取你護照的RFID芯片。
RFID標簽的大小變化多端,從明信片到米粒大都有可能,不過它們的設計同樣都是內建天線搭配邏輯與記憶電路。
被動式標簽的電力來自對它發出查詢的讀取器,讀取距離大約是30公分。主動式卷標電路板上裝有電池,距離遠得多也能讀取。
無論是何種標簽,都預先設有防止碰撞的功能,以避免數個標簽同時響應一個查詢時,產生沖突的狀況。
美國麻州貝德福RSA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朱爾斯在200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用這些防碰撞協議,提出了第一套RFID隱私加強機制的設計概要。它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制作會響應所有讀取器查詢的標簽,裝上這種標簽,讀取器就無法判別出現在附近的是什么標簽。
瑞貝克認為這個點子相當高明,但也看出其中的缺點,她表示,問題之一是朱爾斯所提出的標簽沒有附電源,因此方向不對時就無法響應讀取器。再者,因為每個卷標內存空間都很小,因此無法儲存消費者的偏好設定,例如標簽可在何時接受何人讀取。再加上,如果將此防衛機制運用在廣泛散布的標簽上,日后要將那些芯片全部找出來更新版本也不容易。
瑞貝克推論,使用電池的裝置將不會受這些缺點限制,而且還能掃描并檢查附近的卷標,同時管理安全協議。
近兩年來,瑞貝克和她的團隊一直在研發這種反卷標裝置,目前已到第三版。
他們希望做出夠多的成品,以供其它研究團體和公司使用,也許這些團體、公司能加以改進并商業化。
瑞貝克的團隊也有意開放原始碼授權、釋出硬件和軟件,讓任何人都能自由地修改或增加新功能。瑞貝克說:“我們的最終理想是能做出單芯片版本。”如此就能將這些功能整合進PDA或手機當中,以便將輸出顯示在可攜式屏幕上,而個人隱私也就能在“掌”握之中了。
(責任編輯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