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審計署2006年對15戶中央企業審計調查結果顯示,國有資產流失達18億元。國有資產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流失,已經成為困擾改革與發展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國有資產流失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管理過程中的流失,有資產投資經營過程中的流失,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流失等。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建立約束機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已是經濟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本文僅就改制過程中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途徑及對策談幾點粗淺認識,供大家探討。
一、國有資產在改制中流失的主要形式
(一)國有資產高值低估。
一些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對國有資產不進行合理評估,往往高值低估。最常見的手法是對其中有形資產部分不按當時的價格進行評估,而基本上按原值等價評估,如土地、房產等大宗不動產按原購入價格評估,忽略升值部分。對原有企業投入頗大的專利、商標、品牌等極具價值的無形資產,則不予評估或低值評估,有意無意吞噬國有資產。
(二)隱匿國有資產。
一些企業由于國有資產管理混亂,大量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沒有及時納入賬目,游離于賬外,在改制時,也沒有按要求進行徹底的清產核資,將大量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隱藏在賬外,最終落入私囊。如我們對正在改制的某企業審計中發現,該企業原有18套商品房,但在財務賬上卻只反映16套商品房,還有兩套未如實反映,而會計師事務所在資產評估中也未發現,造成國有資產在評估中流失。
(三)虛假出資或稀釋國有股資金。
有些企業的法人在提前得知企業要進行改制,事先借入大量資金注入該企業,再通過中介機構驗資然后抽逃資金,以達到個人控股的目的。或將原子公司企業流動資金劃轉母公司,以減少母公司股權的形式侵吞國有資產。如在審計某企業改制時發現,其原總經理先借款驗資,后抽逃資金的辦法,輕易取得了公司51%的股權,成為該國有企業的控股者。又如某企業子公司在改制前將該公司流動資金200萬元以往來形式劃轉母公司,又通過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驗資,以減少國有股股權的形式,將原股權進行調整,致使國有股失去控股地位。
(四)擅自核銷應收賬款,以達到減少國有資產的目的。
少數企業在賬務處理上大做文章,將大量可收回的往來賬做壞賬處理,擅自予以核銷,以達到減少國有資產的目的。如在某企業改制審計中發現,該企業在會計核算上購進商品時以估價入賬的形式將庫存商品反映在應收賬款科目中,由于多年未作賬務處理,應收賬款一直反映借方余額120萬元,而庫存商品早已銷售完,但在改制時會計師事務所以超長賬齡為由將應收賬款120萬元予以核銷,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五)企業法人自己購買改制企業,玩“空手道”。
在不少國有企業改制中,即將成為改制后的企業主要股東的原企業管理人員參與評估組織和評估全過程,即使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委托或聘任的注冊會計師等評估人員,也主要由原企業接待和陪同,中介組織在業務承攬、評估費用收取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原企業管理層。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原企業管理層和評估人員是很容易處于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結損害國家利益的。審計中發現,多數企業改制后由原企業法人及管理者自己購買原企業,他們暗箱操作,用原企業的資金支付轉讓款,以國有資產買國有資產,以達到吞噬國有資產的目的。
二、國有資產在改制中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國有意識模糊。一些地方的政府和企業對國有資產的認識模糊,意識淡薄。錯誤認為“送他又如何?又沒送到國外”,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因此出現了“一分錢買掉一個企業”、“好女先嫁”等怪異現象;有些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甚至某些領導認為,不改制也未見得有什么利潤上繳,甚至年年虧損,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把國有企業比喻成夏天的冰棍,與其在那自然融化、消失,還不如便宜賣掉或直接送人等等,康國家之慨,得個人之惠。
(二)監管不到位。我們現在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通常是國有資產出資人即“國資委(局)”代行管理國有資產之職。這種模式在歷史上對國有資產的運行和監管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國有企業的改制中,明顯出現它的不適應性,結果造成國有資產管理的脫節現象。表面上看,企業的改制有企業的報告申請、國資委的審核、中介機構的評估、主管部門和財政審計部門的參與,最后由政府批準等等,手續看似非常規范,但往往是走過場,監管責任很難到位。
(三)制度不完善。雖說一些國有企業的改制方案都將“公開、公平、公正”等作為重要原則,但由于現行的一些制度、法規已過時,造成在實際操作中有法難依,出現制度方面的空白,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三、防止國有資產在改制中流失的對策與措施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本結構的優化,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改造”將進一步深入,因此,防止國有資產在改制中流失已成為我們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企業職工保護國有資產意識。國有資產仍然是我國當前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繁榮、富強、穩定的重要基石,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在國有企業改制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企業職工的保護意識,讓職工參與到企業改制中來,可以真正做到“公開、公平、透明”,可以及時發現和制止企業管理層的“暗箱操作”行為,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
(二)完善管理機制,出臺相關政策。要完善國有企業改制程序和產權轉讓行為,做到公正、公開、透明。要公正評估國有資產,通過完善資產評估法規,規范資產評估程序和制度,加強對資產評估的監管;要公開轉讓國有資產,實現國有產權交易市場化;通過完善國有資產掛牌、公開拍賣制度,避免國有資產轉讓中的暗箱操作。要加強對國有資產管理法規文件的清理,對已經過時的要堅決廢止。同時要及時出臺能適應國有企業改制的相關文件、法規等。
(三)建立追究制度,懲治腐敗行為。要依法嚴懲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腐敗現象,對弄虛作假、隱瞞事實、操作不規范以及監管部門無作為等人為因素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無論是誰都要追究其法律責任,達到懲前毖后、防止腐敗的作用,嚴厲懲治在國有資產處置中的腐敗行為。
(四)做好清產核資,堵塞漏洞。隱匿、瞞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方面。因此,做好清產核資工作,全面掌握改制企業的國有資產狀況,核實國有資產的實際價值,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措施。在具體操作上要嚴格把好國有資產的“六關”即:界定關、評估關、核銷關、方案關、審計關、交接關。嚴格執行“三不過戶”原則,即“受讓方未付清轉讓款不過戶,貸款擔保未解除不過戶,內部借款未清償不過戶?!?/p>
(作者單位:上饒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