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黃河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鄭州黃河鐵路大橋主橋在洪水的兇猛沖擊下出現了偏移,如果不及時糾正,勢必經受不住洪水的持續襲擊而墩塌橋毀。鄭州鐵路大橋是我國東西南北交通大動脈的樞紐,一旦橋毀,后果不堪設想。抗洪官兵異常焦急,但由于當時技術條件極差,只好決定用土辦法解決,組織1萬多民工用繩子拉纖把橋墩拉正。
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周總理迅速指示同意此法,并立即從北京趕往搶救現場。到達鄭州時已是深夜,周總理不顧勞累,馬上冒雨到大橋上視察。工人聞知周總理到來,立刻圍攏過來。有的工人看見周總理渾身都被雨淋濕了,就找來一把雨傘要為總理打上。周總理說:“不用,我要和工人同志們一樣。”他走到工人中間,征詢和聽取了大家對搶修大橋的意見,并和現場指揮搶險的領導干部一起商定了具體的搶險方案。
拉纖開始了,周總理徑直走到民工中間,大家群情激昂、歡呼不已。周總理親切地向大家擺擺手,立即脫下外套,加入拉纖的行列。大家一見,齊聲喊到:“總理,你不能拉纖啊!”周總理和藹地說:“這里沒有總理,只有纖夫。”說著招呼大家一起拉纖。
“嗨喲!嗨喲!大家一起干呀!嗨喲!嗨喲!大家加把勁呀!嗨喲!嗨喲!……”在整齊的號子聲中,橋墩終于被拉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