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靜安徽涇縣人,1913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親胡懷琛和伯父胡樸安都是海內聞名的國學大師,淵源家學為他創造了良好的治學環境,15歲時即以扎實的國學基礎,考入了上海持志大學國文系。曾先后師從陳乃乾、周予同、呂思勉、姚明群、姜亮夫、蔡尚思諸位教授學習了版本目錄學、索引學、經學史、中國通史、歷史地理學等,并對農業生物學、植物學等亦廣泛涉獵。他17歲便脫穎而出,先后寫出《公孫龍子考》、《校讎記》兩書。
1931年,其父參加《萬有文庫》編輯,看到兒子對古代科技學興趣濃厚,就把選題中有關《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的內容交他處理,使他初步了解我國古代傳統的農業科技文獻。
1932年,胡道靜被邀請參加《上海通志》編輯。同時還為美國反日刊物《密勒氏評論報》寫稿,因此,日偽特務機關把他列入黑名單,他不得不離開上海,前往大后方,從事抗日新聞工作。
胡道靜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既是古籍整理專家,又是編審和教授,更是國際聞名的科技史專家,特別是對《夢溪筆談》與道教史的研究貢獻尤多。
胡道靜閱讀美國學者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一書時,書中不但稱贊印刷術發明于中國,而且對《夢溪筆談》高度評價,引起了他的密切注意。最初他讀了一部清末廣東陶氏《夢溪筆談》刻本,知道它是沈括畢生研究的結晶。這部著作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天文、氣象、地理、水利、物理、化學、生物、數學、醫學、文史、藝術等。難怪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稱之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座標”。
解放后,他對《夢溪筆談》作了深入研究。1956年春,他的《夢溪筆談校證》出版,在國內外引起轟動。1959年,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證》基礎上,查閱了大量資料與文獻,寫出了《新校證夢溪筆談》,更加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重視。日本由19位各學科專家組成的翻譯小組,費時15年才把《夢溪筆談》譯成日文版,譯本《例言》中說明譯注以《夢溪筆談校證》和《新校證夢溪筆談》為根據,并稱贊胡道靜為當今中國研究《夢溪筆談》第一人。
由于胡道靜對《夢溪筆談》研究作出重大貢獻,1981年3月20日,由世界著名科學史專家英國的李約瑟、美國的席文和日本的宮下三郎3位博士聯合提名,一致推選胡道靜為巴黎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成為該院建院60年來接納的第一位中國學者。為了使《夢溪筆談》更加完美可靠,至1966年春,他又寫出40多萬字的《夢溪筆談補證》稿,可惜在“文革”中化為灰燼,使他痛心不已。“文革”后,胡道靜歷盡劫波雄心在,重寫《夢溪筆談補證》,李約瑟博士聞訊后,便預為寫序,并題寫書名,希望早日面世。
為慶祝《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李約瑟博士80壽辰,由胡道靜擔任責任編輯的《中國科技史探索》出版。這是我國邀請了11個國家、3 1位著名學者所寫成的論文集。為了編好此書,胡道靜披肝瀝膽、傾盡全力。當李約瑟博士見到此書時,稱贊此舉為“這是中國給予西方人最大的榮譽,只有《明史》為利瑪竇立傳一事,可以比擬”。
胡道靜在中國科技史方面的另一貢獻,就是對中國道教史的研究與編輯。道教是惟一植根于中國的民族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形成及發展對我國科學技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經典著作《道藏》中。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組把重新影印明《道藏》列入規劃,胡道靜擔任主編。他和編委們嚴格考證、博采眾說、反復比較,一部16開本,36冊的明《道藏》第一次有了全本。
為使廣大科學工作者能夠了解《道藏》中的精華,受上海古籍出版社委托,他又和陳蓮笙、陳耀庭等選輯了《道藏要籍選刊》。從3486卷《道藏》和《萬歷續道藏》中,精心選擇百余種重印出版,以應各方急需,共印16開本精裝lO冊于1989年問世。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彌補明《道藏》的不足,胡道靜古稀之年接受巴蜀書社約請,領銜主編《藏外道書》巨著。編委由中國內地、香港地區、日本、法國等數10位專家和學者組成,首批收書650余種、1100余卷,共分20冊,為中國道教文獻明、清段的整理填補了空白,為研究明、清道教和明、清社會思想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
上述一系列的科技史研究與古籍出版,真正反映這位老人對有著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化深摯的熱愛。
胡道靜先生曾擔任中國科技史學會名譽理事、上海科技史學會理事長、中科院編纂《中國農業科技史》顧問、《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委、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又是復旦、華東師大兼職教授。正如周谷城給他的書齋所題“海隅文庫”橫幅那樣,道出了書齋主人的學問猶如浩瀚大海;還有姜亮夫教授題噌的對聯:“踏開世界不平路,援登科學第一峰。”也正是胡道靜先生治學精神的寫照。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