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受讓中國科技證券和西南證券所持有的華夏基金股權,中信證券已經將華夏基金“買斷”, 這是中國基金行業的首例并購案
2007 年9月12日,中信證券公告稱受讓中國科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持的華夏基金3.55%股權,受讓西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持華夏基金35.725%股權。轉讓后,中信證券公司持有華夏基金100%的股權。并且,華夏基金將近期內吸收合并中信證券旗下中信基金管理公司。
相關背景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并于2003年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作為本土最大的證券公司,截至2007年6月30日,公司總資產1,647億元,營業收入106.39億元。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立的首批全國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也是目前國內管理基金數目最多、品種最全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目前管理三只封閉式基金、十二只開放式基金、一只亞洲債券基金,同時也是全國社保基金委托投資的基金公司之一。截至2007年4月,華夏基金管理資產規模超過900億元,累計為投資人分紅超過150億元。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目前管理四只開放式基金,截至2007年4月,中信基金管理資產規模近200億元。
并購動因
資本市場的繁榮為券商提供了絕佳的發展良機,而中信證券也根據自身戰略規劃適時明確了其借助資本運作的思路,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和擴張。
2004年收購萬通證券之后,發起設立中信建投證券、全面收購原華夏證券的證券類資產、收購了金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經過一系列的擴張收購,中信證券合計在內地擁有165家證券營業部和60家證券服務部,彌補了公司長期以來匱乏的零售網絡資源,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和產品銷售能力大幅度提高,股票基金交易市場份額排名已名列第一。
作為國內首批創新類試點券商,中信證券順應國際投行賣方業務向投行上游延伸和買方業務在其總收入結構中比重越來越大的趨勢,確定了“買方與賣方業務協同發展”的戰略方向。而按照中信證券戰略規劃,需要一個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基金公司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加強打造基金管理、資產管理、集合理財、產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風險管理、衍生產品、金融期貨、商人銀行等業務。
收購過程
第一階段:分步驟全資收購華夏基金(圖1)

(1)2006年7月,中信證券收購了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證券分別持有的35.725%和5%的華夏基金股權,出資不超過3.3億元。
(2)2006年10月,以不超過1.6億元收購北京證券持有的華夏基金20%股份。
交易完成后,中信證券持有華夏基金60.725%股份,西南證券持有華夏基金35.725%股份,中國科技證券持有華夏基金3.55%股份。
(3)2007年9月12日,中信證券受讓中國科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持的華夏基金3.55%股權,受讓西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持華夏基金35.725%股權。
中信證券經過多輪收購實現了對華夏基金100%的控股
第二階段:全資控股中信基金(圖2)

2007年6月25日,中信證券收購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上海久事公司、中海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持有的中信基金31%(3100萬元)、10%(1000萬元)和10%(1000萬元)的股份。交易完成后,中信證券全資擁有中信基金100%的股份。
第三階段:中信基金并入華夏基金
由于《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規定,一家證券公司只能全資控股一家基金公司。而此前中信證券已控股中信基金,全資控股華夏基金后,中信證券必然面臨著旗下基金公司的整合合并。根據證監會批復,華夏基金需要做好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此前業內猜測中信基金吞并華夏基金,上演“蛇吞象”的一幕恐怕不會上演。
戰略思路
此次收購華夏基金公司,是中信證券戰略布局中很重要的一步。中信證券順應國際投行賣方業務向投行上游延伸,力爭突破買方業務的瓶頸,實現公司盈利的均衡增長,從而將融資業務的優勢及銷售網絡的優勢與資金運用管理優勢相結合。
這次收購是基金行業的首例并購案,對現階段整個基金行業而言,此次合并的形式意義大于它的實質意義。
接下來中信證券需要面對的就是一系列復雜的整合過程,包括業務、人事以及公司文化等種種問題,其中的每個環節都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收購最終可以在多大意義上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