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投資者不僅可以從公司內部對治理機制發生影響,而且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校正信息的不對稱性
9月19日,北京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150億元,成為首只募集資金超百億的城市商業銀行股。作為迄今為止城商行中最大規模的IPO,北京銀行資本充足率將提高至20%以上。
在獲得充分且優質資本之時,北京銀行的員工們也分享到了“勝利果實”:北京銀行剛一上市就來了個開盤紅,開盤價為23元人民幣,大大高于每股12.5元的發行價,盤中最高漲幅達25元,尾盤收于22.68元。由于95.51%的員工持股約為1.82億股,連最基層員工持股也大多在1萬股以上,有消息稱,上市當日8名員工成為千萬富翁,1171名員工成為百萬富翁。其中18名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共持股約500.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1%,僅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19日賬面財富就增加了1028.54萬元;北京銀行行長嚴曉燕的賬面財富則達到918.37萬元。
于是,有人驚呼:北京銀行上市,又一個全員持股,又一次集體致富。
當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全員持股的可靠性、股權分配的公正性,并揣測著其中的“貓兒膩”時,北京銀行的“神經中樞”——董事會,卻正在按部就班地兌現著早已許下的承諾:4名外籍董事代表北京銀行的大股東ING(荷蘭國際集團)與IFC(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入駐位于中國首都長安街邊的現代化總行辦公大樓,擔任高層重要職務,并影響著北京銀行的內部管理。
實力懸殊的合作
12年前,北京銀行(原名北京市商業銀行)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合作銀行。12年后的2007年9月19日,它完成了歷史的蛻變,在A股成功上市。
12年中,北京銀行經歷了更名、跨區經營、籌備上市等重大事件。
1996年,北京城市合作銀行通過合并90家信用合作社,組成了北京市商業銀行;2005年1月8日,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更名為北京銀行,旨在“依托首都北京的城市影響力,大幅提升品牌價值,培育全新的客戶群體”。
然而,北京銀行已經不滿足于城市化、區域化發展,而有著更大的“野心”——向國際金融集團轉型。
在向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北京銀行采取了一個大膽的行動:2005年3月25日,與荷蘭國際(ING)全資子公司——ING 銀行,簽訂了股份認購及戰略合作協議,ING 集團持股19.9%入主北京銀行,總投資預計達到17.8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北京銀行還吸收了國際金融公司(IFC)認購的5%股份的資金。
獲得銀行監管部門批準后,外資在北京銀行占有的股份為24.9%,達到外資入股總比例不能超過25%,單個外資不能超過20%的國家規定上限。
比注資更吸引業內人士眼球的是:根據合資協議,ING、IFC入股后,將在北京銀行15人組成的董事會中占有四個席位。
協議簽訂8個月后,北京銀行正式向代表ING集團的董事人選,比利時的Bruno Houdmont和法國的Bashar Samr頒發了聘書,他們分別擔任該行副行長和行長助理。連同另兩位洋專家徐慶、郎瑞,四位外籍高管正式進駐北京銀行管理層,該行引入外資工作完成。
在北京銀行與外資合作之初,許多業內人士感到費解。
ING集團很強大:一家擁有150年歷史的全球化金融機構,在全球50個國家為6000萬個人與公司客戶提供銀行、保險以及資產管理方面的服務。2005年英國《銀行家》雜志對全球1000家大銀行總資產排名中,該集團位居第15,擁有112000名員工。
而北京銀行呢?在國內設有116家支行,主要經營對公業務和個人業務,在2005年的《銀行家》全球1000家大銀行總資產排序中,位列第284,雇有3600多名員工。
一個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一個土生土長的城市銀行,實力相差懸殊。
但丘吉爾曾說過:“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遠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國際“大鱷”到底看中中國商業銀行的什么?
“大鱷”們的跑馬圈地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家認為,依照WTO協定,2006年至2008年是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集中上市的兩年。不僅僅發生在北京銀行,目前外資金融資本入股中資銀行已成潮流。
在北京銀行之前,還有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的掛牌上市。而在這些銀行的背后,無不有著國際金融“大鱷”們的身影。諸如匯豐銀行參股17.5億美元、持有交行19.9%的股權;美洲銀行參股30億美元、控制建行9%股份;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入股15億美元,控制建行5.1%股份,并在IPO時又購入了該行10億美元股權。
中國銀行則實現了外資股權的“多元化”,在香港股市登錄后,它的股東名單里出現了一長串外資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名字:蘇格蘭皇家銀行、美林集團、李嘉誠基金、淡馬錫控股公司、瑞銀集團、亞洲銀行
然而,外資金融紛紛下注中資銀行且愈漸猛烈的勢頭招致國內不少懷疑目光: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建行約用15%左右的股權換來了55億美元,中行則將用22%的股權換來67億美元左右的資金。從被入股的銀行在中國經濟生活中的實際控制力來看,這樣的買賣未免太便宜了。
對于國外投資者來說,“錢”當然是最直接的目的。以北京銀行為例,截至2007年3月31日,北京銀行資產總額263981億元,股東權益103.21億元。2006年,該行共實現凈利潤21.40億元,2007年第一季度的凈利潤為5.5億元,這不能不令ING集團心動。
但,銀行金融“大鱷”們想獲得的,不僅僅是“錢”。
銀行的價值主要在于網絡、品牌和信用度,客戶是銀行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北京銀行廣泛的覆蓋網點、快速增長的電子銀行業務讓ING垂涎。這一優勢在中國工商銀行更為明顯:其在國內擁有的2.2萬個網點,控制著中國銀行業近20%的資產,給入股的外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共享極大市場和影響力的機會,從而分享中國金融業潛在的爆炸式增長。同時,由于監管當局對銀行業的準入進行管制,中國銀行特許權本身也有很大價值。
在一筆筆龐大資金“繡球”如雨點般拋向中資銀行后,外資金融機構角逐戰略投資者位置的行動也全面展開。人們看到了中國商業銀行經過資本武裝之后的矯健,同時,也使國際金融“大鱷”打開了全面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寬闊通道。
中國商業銀行物質、精神“雙豐收”
在這種融資的合作中,北京銀行等中國商業銀行們將獲得更多。
對于國內商業銀行而言,引進境外戰略投資不只是理論上的設定要求,其所具有的實際意義不言自明。相對資金需求而言,國際金融機構管理要素的植入也許對中國商業銀行更有意義。
在北京銀行,兩大境外投資者的資金注入后,將為該行運營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北京銀行所有者權益將達到101億元人民幣,發展實力進一步壯大,同時也為上市奠定了基礎。同時,ING的保險、零售、中小企業的服務領域優勢,其相關成熟產品導入將隨著雙方合作而展開,并對北京銀行豐富服務產品進行差異化服務有重大的影響。
在建行的合作中,作為全球零售業務方面最強大的金融機構,美洲銀行現金管理尤其是個人銀行業務具有強大的競爭能力。資料表明,目前美洲銀行僅在美國就有5800個零售銀行中心、16700個自動取款機和3300萬網上客戶;2004年,零售銀行業務占其收入比重高達55%。很明顯,該銀行的進入必將彌補建行在零售業務的本來缺損,并使零售業務上升成為建行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際銀行金融“大鱷”們先進的公司治理經驗,恐怕是國內商業銀行更看中的。
“北京銀行國際化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必須成倍地增加。”ING承諾將為北京銀行培訓金融管理人才和先進的金融管理技術,將促進北京銀行管理方式轉變和風險控制能力的提升。
與此同時,北京銀行將與四位洋高管在風險管理、金融IT技術、中小企業綜合服務、客戶資源、人力資源和企業整體改進方面與外方深入合作,并培養通曉各類金融知識的“財富管家”。特別是ING派出的兩名資深銀行顧問,在全面了解北京銀行發展戰略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戰略框架,對北京銀行產生重大影響??傂懈毙虚LHoudmont協助行長分管個人業務部及戰略性企業發展工作,總行行長助理Samr協助行長分管風險管理部及企業改進工作。
下一個問題是“監管”。王雪冰、劉金寶的案發到張恩照事件的暴光.這些并不久遠的“丑聞”多少減輕了國內銀行業與外資合作的砝碼。
沃頓商學院著名金融學教授弗蘭克林·艾倫在題為《中國經濟轉型:起源、機制和結果》一書這樣寫道:“穩定的金融體系有助于在未來幾年里加強中國的經濟發展。減少不良貸款對于防范銀行風險至關重要,而提高金融市場的監管環境——包括公司治理和會計準則——也能夠幫助避免市場崩潰。”
因此,商業銀行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并立足上市目標的做法,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期望:首先,上市后的國內銀行將全方位接受國際市場和投資者的監督;其次,銀行的財務報告必將遵循國際的會計準則,并對中小投資者負責。
值得肯定的是,戰略投資者不僅可以從公司內部對治理機制發生影響,而且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校正信息的不對稱性。
例如,匯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后,不僅在人員培訓方面給予后者有力的支持,而且匯豐向交行派出的一名副行長、一名董事以及大量的部門經理,對于交行IT系統、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已經發揮了明顯的牽引作用。同樣,根據建行和美洲銀行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美洲銀行將就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信息技術、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眾多領域,向建設銀行提供戰略性協助。同時,美洲銀行在建設銀行董事會中擁有席位,并向建設銀行派遣大約50名人員在以上領域提供咨詢服務。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個新的擔憂出現了:當國內商業銀行們習慣了“拿來主義”,會不會放棄自主產品的研發?會不會失去主導地位,被國外金融集團蝕化成其又一個子銀行?
當然,這些只是設想,也許我們能從北京銀行上市中的兩位主角——北京銀行董事長閻冰竹和ING 集團主席陶特曼的話中品出些許味道來:
陶特曼——我們相信中國零售銀行業務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北京地區。這次投資深化了 ING 集團在北京市場的拓展,并為我們向不斷增長的龐大客戶群提供更多保險與投資產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閻冰竹——風險管理、安全永遠是商業銀行的基礎和根本。我們相信通過從 ING 集團引入國際慣例、先進新產品、新技術與高級管理經驗,北京銀行、ING 集團與國際金融公司將攜手努力將北京銀行打造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