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展業尚處于粗放型經營階段,規章制度尚不完善,市場秩序亟待規范,由此而帶來的展會涉假問題較為突出。
展會涉假問題在一個展會舉辦的前期、中期、后期都有體現。由于辦展過程中每個階段的任務和工作各有特點。因此每個階段的涉假形式和手段也各不相同。
展會舉辦前涉假的手段和形式主要表現為:(1)虛假廣告。比如:一些展會組織者為了招徠眾多的參展商和觀眾,提高“人氣”,在籌備開始,就有意摻假,宣傳中要么扣上“最”字,要么戴上“大”帽。(2)虛假主辦、協辦。時下,為數不少的展會拉大旗作虎皮,為了擴大影響。往往要拉出一大堆政府部門和機構作為主辦、協辦單位。實際上承辦單位才是真正的辦展操作機構。(3)騙展。權威資料表明,展會的利潤在20%至25%之間,因此,一些不法分子瞄準了其高額的利潤,進行詐騙活動。現象一:卷錢走人。如,主辦方在收取參展商的押金后,在展會開幕前一兩天卻神秘失蹤。現象二:名不副實。如有的展覽會,號稱幾萬人規模,開幕后不久,參展商才發現觀眾寥寥無幾。
展會舉辦中這個階段的涉假主要表現為知識產權侵權。既包括參加國內展會的侵權,又包括出國參展中的侵權;既包括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又包括自身知識產權被他人侵犯:既包括展會侵權,又包括展品侵權等。
展會舉辦后這個階段的涉假主要體現在數字上。為了總結展會取得的重大成果,一些展會組織者往往虛擬一個豐收圖。就是本屆展會增加了多少成交額,到會的觀眾有多少萬人,有多少項目簽約,有多少意向成交額。有百分之多少的專業觀眾參觀。有百分之多少的國外企業參展等等。總之,就是給你一屆比一屆強的印象和展會影響越來越大的認識。在這些展會組織者眼里,展會辦的好不好。大不大,完全靠數字來說話。因此,參展商選擇展會,不要光看數字,而要綜合看其規模指數、人氣指數、國際化程度、專業觀眾構成、行業美譽度和影響力以及參展商及觀眾的回頭率等多種因素,以此來評價一個展會的優劣。并決定是否參展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