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喜歡年畫、收藏年畫的人開始多起來,年畫這種反映民俗文化的藝術品的收藏、投資的價值也開始凸現。珍貴年畫的拍賣估價多在數萬元,最貴的一幅清朝初年的年畫《三星圖》估價為8萬至12萬元;年代最久遠的是一幅明代年畫《壽星圖》,最終拍賣結果為7萬元人民幣。
年畫是由傳統繪畫所派生出的民間藝術門類。從明代起,隨著木刻版畫的發展,年畫正式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由于年畫是貼在墻上的藝術品,每年都要更新,所以遺留下來的很少,特別是品相好的更少。現在老版年畫(“文革”以前)的價格居高不下,每幅幾百元至數千元不等。
據了解,國外對中國年畫的收藏已經先行一步。海外對中國年畫的收藏源于30年前,臺灣的畫廊很早就來祖國大陸收集歷代年畫。海外華人的傳統審美取向帶動了對東方藝術好奇的歐美人的注意。在國際上,許多圖書館、美術館,如版畫之鄉的荷蘭圖書館、德國萊比錫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就專門收藏中國年畫。前蘇聯收藏中國的木版年畫最多,其中有一件遼金時代的《四美圖》是有記載的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國際美術界的重視、全球收藏界的投資,更加大了年畫的供求缺口。
國內收藏界對年畫的重視相對較晚,據廣州嘉德拍賣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幾年前曾經作過一個調查,發現人們對年畫了解甚少。他們曾經試圖通過舉辦年畫拍賣專場,向公眾全面展示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并實現“藏寶于民”,聚集社會力量保護年畫精品。但2002年該公司舉辦的一場年畫專場拍賣成交率僅為38%。
但時過境遷,近一兩年年畫市場明顯抬頭。早期的年畫早已是鳳毛麟角,如明清、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老鼠嫁女》、《壽星圖》、《瑞草圖》、《觀音送子》、《太白醉酒》等等,早已為中外收藏者所珍愛,被譽為“可與中國明清珍本繡像插圖相媲美”的藝術珍品。而一幅民國木版印刷的《封神全圖》曾經在北京收藏市場上標價1.2萬元。然而,由于年畫保存困難,品相良好的精品存量不多,所以不少藏家認為,“現在的價格仍是地板價。”
在收藏品交易市場上,清代年畫每張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間,至于更早的老年畫,其價格就不可估量了。木版年畫近年來在京、滬拍場上經常出現,每張價位從500元到3000元不等。但這些都是“小活兒”,像明代陳老蓮等大畫家的作品尚未露過面。
拍賣記錄中除了老年畫外,還有1947年至1959年間已故或老一代藝術家創作的新年畫。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輩的作品,每一張對開的都要3萬元左右。咸冊的木版年畫,折合成每一張畫計算,最高價值可達到5000元。
藏票證要挑“特別”票
曲成志
糧票、油票、布票、棉花票和購物券已經成為收藏的熱點。可一般的票證并不值錢,只有一些“特別”票才具有收藏價值。這些“特別”票“特”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頭票”。首發票和收尾票,或面額最大票和最小票。以糧票為例,往往面額越小價值越高。如1965年版的二兩全國通用糧票,目前市場價一枚可達一二百元。
2.“錯版票”。票證中,糧票的錯票相對較多,如1968年毛主席語錄廣西一兩票,把“歷行”印成“勵行”。江蘇1969年版一兩、二兩票,南京長江大橋上三面紅旗方向與實際不符等。
3.特殊票。所謂特殊票是指針對特殊人群發行的票證,如知青、老紅軍、老干部、外事工作者、華僑僑眷,甚至包括產婦、嬰幼兒等。這些票證發放范圍小,時間不確定,票面內容亦多有不同,如“產婦墨魚票”、“產婦紅糖票”、“老紅軍優待票”、“知青補助供應券”等。
4.少見票。這種票證大多集中在購物券系列里,如“大衣柜家具票”、“麻油票”、“作料票”等等。重慶市專為春節發行的“糯米票”,一年一票,年年不同,價值也高于一般的常見票證。這類票證要價一般也在幾元或幾十元,高于同期糧票,稀少票證甚至可達幾百元以上。
5.特殊時期票。這類票證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3年自然災害、“文革”等。寧夏在“文革”時發行的一種補助棉票,票面上既有林彪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題詞,又有毛主席語錄“財政的支出,應該根據節省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