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500強公司談事情,送我出去時,部門經理一邊說著“等我一分鐘”,一邊把辦公桌上演示給我看的資料、模型等物歸原位。因為他們公司有一項“一分鐘桌面清理”規定,要求每位職員在離開辦公室時,必須保證辦公桌是清潔整齊的。
想起我辦公桌上用各種出版物、文件、光盤、名片盒、手套甚至巧克力等堆積成的小山,我思忖著在這家公司工作可能有的結果,因為不合規定被解雇。還是最終養成了隨手清潔桌面的好習慣?如果違反規定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經濟處罰,我可能寧愿選擇后者。
很多優秀的公司都有小規定。在世界大型連鎖超市工作的朋友向我透露,他們公司有個奇怪的規定,去機場接客戶時,手里舉的牌子不可以寫接機對象的全名以及所屬公司的名稱。只能寫姓.“接張先生”之類,據說是出于保護公司的機密。這個奇怪的規定有時讓他們頗費周折,因為對方常常忽略他們舉的牌子,到最后還得靠電話聯系。牌子雖然沒用,還是得舉著,這則是為了禮儀。
還有的公司雖然沒把規定寫在紙上,卻彌漫在空氣里。在奢侈品公司工作的朋友這樣形容:從頭到腳,如果沒有一件帶有本公司產品logo的東西,就會像少穿了什么衣服般失落,或者像迷失的羔羊一樣感到被孤立。
規定一般輔之以懲罰才能貫徹。一家不坐班的廣告公司,為了讓一周一次的例會準時舉行,頒布了遲到者請吃飯的“微笑規定”。在連續兩周“微笑”請客之后,一位我認識的老兄終于笑不出來了。公司共30多人,吃一次需要擺3桌,只點20元以下的菜也得花費500元以上。遲到一次成本500,那點想縱容自己的小惰性與之相比,實在算不得什么,不要也罷。還有的公司則罰之以當眾背公司手冊。這種懲罰的缺陷在于,隨著背誦熟練程度的提高,懲罰的難度在降低,看來公司手冊要不停地出2.0、3.0的更新版才行。
一旦規定形成,只要賞罰分明并且有一定道理,還是能夠贏得員工的理解的。比如連鎖超市接機的朋友,他在講述公司規定時,沒有牢騷,而是尊敬,似乎為自己服務于一家有原則的公司而慶幸。甚至可以這么說,大公司之所以成為大公司,正是因為貫徹了無數類似的小規定,于細節之處建筑起磅礴大業。而時間長了,這些規定也就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