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沿著埃米莉·迪金森極具個人色彩的人生經歷,簡要分析了她三首短小卻意義深遠的詩歌。指出長年沉浸在孤獨、沉思中的詩人,所寫詩句不僅清新、優美,那些有血、有肉、有靈的篇章更凝結著詩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她一生的智慧和情感。詩人堅持用自己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標準創作的詩歌必將會深深影響和啟迪著讀者的心智。
關鍵詞:埃米莉·迪金森;詩歌;常春藤;智慧;人生
中圖分類號:I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6-0150-04
Emily Dickinson’s Wits in Life Experience Presented by Her Poetry
MIAO Rong
(Office of English,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82,China)
Abstract:As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poets, Emily Dickinson had such a solitary and inactive life that she was known as “Amherst reclus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But her poetry suggests the power of her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Based on her life experience,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ree poems of hers, and tells that Dickinson's poetr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generations of readers with her special poetic style, brilliant wits and idea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Dickinson is a writer of great power and beauty.
Key words:Emily Dickinson;poetry;ivy;wits;life experience
作為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者,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和沃爾特·惠特曼一樣,被譽為是美國詩歌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位偉大詩人之一。然而和惠特曼不同的是,迪金森一生孤寂、默默無聞,生前只發表過7首詩歌,其中大半還是以匿名形式被刊登出來的。在她死后不久,當她留下的1 700多首詩歌被人發現、整理并逐一問世時,詩人的名聲才震撼整個文壇,倍受讀者和學術界的注目。迪金森詩歌中所呈現的凝練、婉約的詩風,深邃、睿智的思想和對事物清新、細微的描述無不見證了這位女詩人獨特非凡的藝術魅力。她“無疑就是一棵常春藤,枝繁葉茂,生生不已”,[1]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埃米莉·迪金森出生于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祖上是當地望族,父親是有名的律師,阿默斯特學院的財務主管,社會威望很高。她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事業同樣成功做律師的兄長,下有一個生性活潑的妹妹。優越、富有的家庭生活使得迪金森不但能
飽嘗豐富的藏書,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在霍里克女子神學院還上過一年大學;這些也使她有條件接觸到當地的時政和社會名流。“我們的家里天天擠滿了來客,地位有高有低,有貧有富( 埃米莉書信集第128封)”。然而生活在這樣名門大戶的迪金森,一生卻深居簡出,終生未嫁。她很少離開阿默斯特,最遠的旅行是去過一次華盛頓,到過波士頓兩、三次。1862年后她幾乎成了一名“隱士”,美國文學史上的“阿默斯特的女尼”,常常白衣素裝,深居閨中,拒不見人。她的性格和生活像她緊閉的門一樣,謎一般留給世人許多推測和猜想。在她的一生當中,有幾個被她視作導師、朋友的人對她生活和寫作有著很大幫助和深深的影響,他們是對她激勵和指導的源泉。一個是她父親辦公室的年輕律師紐頓(Benjamin Newton),她稱他是“一個讓我懂得永恒的朋友(a friend,who taught me Immortality)”[2]。1854年,在一次旅行中迪金森偶然遇見一位名叫沃茲沃思(Charles Wadsworth)的牧師,并對他產生了濃烈的愛戀之情,她把他稱作是自己“最最親愛的塵世間的朋友(dearest earthly friend)”[2]。然而沃茲沃思是個已婚的男士,迪金森的戀情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很多人認為迪金森以后的自我封閉同她受挫的戀情有著一定的關系。另外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希金森(Thomas Higginson),她把他視為她的文學導師,傾聽他師長般的指導和鼓勵,然而在詩歌創作中,迪金森執著著心靈的追求,勇敢地堅持著自己的風格。
富有傳奇色彩的迪金森,長年沉浸在孤獨沉思中,詩歌并不是寫得輕飄飄,或僅僅優美,正如埃米莉所言:“我的詩歌是探詢生命的本質”[3]。她堅持用自己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標準展示著她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死的坦然和徹悟;對愛情的渴望;對成功、失敗的探討。這些心路歷程般的詩歌透視著詩人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蘊藏著真知灼見般的哲理和智慧。既就是在當今社會,同樣也啟迪著不少讀者的心智。
《I’m Nobody》、《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這兩首讓人耳目一新的小詩,讀來別有韻味,意義深遠。讓我們不妨沿著詩人的足跡一同去感受其中的魅力,探詢詩人豐富而細膩的內心世界。
I’m Nobody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4]
我是小人物
我是小人物,你是什么人?
你也是小人物嗎?
那我們正好是一對——可別出聲!
要知道,他們會將我們放逐!
做個大人物多無聊!
到處宣揚自己的尊姓大名,
活像六月中泥塘里的青蛙,
整天嘩眾取寵,叫個不停![5]
(田乃釗 譯)
迪金森的詩歌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詩,簡白、洗練,一般不超過50行,她本人也享有抒情短詩大師之稱。這首玲瓏剔透的小詩篇幅雖然不長,只有兩節,包含的意義卻非同凡響,很有分量。這首詩應該是詩人以第一人稱“我”寫的一份獨白。要問我是誰?“我是一個小人物”。在這個喧囂繁雜的社會,我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小人物,而且是一個樂得不被人打擾、不用四處去宣揚的無名小卒。這樣坦城的表白,足見詩人不一般的氣概,在某種方面上也詮釋了她閉門不出、孤獨處世的一個原由。如果你也是小人物,“那我們正好是一對”,“同是天涯小人物,相逢何必曾相識”[5]詩人對志同道合的“你”發出的心聲和感慨,不禁讓人會意微笑。
第二節詩人用無比辛辣、尖刻的比喻,把“大人物”形容作在泥塘里大肆宣揚的“青蛙”,把那些阿諛逢迎的人比作“泥塘”。對那些大人物和逢迎者的不屑、對世態炎涼的揭示可謂入木三分。
詩句中采用大寫形式來強調“Somebody”、“Nobody”這一對形成鮮明對比的人物,從而更突出了詩人甘愿做小人物的心聲。短短的八行詩句,句式卻包含了疑問、陳述、感嘆及祈使句。變化多樣中不乏與內容的統一[4]。詩文中多處使用了短破折號,這既可代替標點,又使正常的節奏產生起伏跳躍。這是她寫詩的一大特點。在下面的詩句中我們還會體會到。
迪金森向有名的作家希金森寫信,懇請他成為她的導師,并隨信寄去自己幾首詩歌以征詢他的意見。希金森十分欣賞迪金森的獨特才華,但固守著傳統美學標準的希金森認為她的詩歌形式過于粗糙,力勸她加以修改,推遲發表時,迪金森卻毫不妥協,執著著自己的追求,勇敢地說“不”, 她回信給希金森:“發表,是拍賣/人的心靈——/……切不可使人的精神/蒙受價格的羞辱”。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躲在詩歌中,傾吐著自己的心聲,并把他們裝訂成冊,直至去世。“讓紙吸收我的痛就好”,一個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小人物”,縱然卑微如小草,也有自己驕傲的靈魂,擁有美麗的人生風景。
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If I can ease one life the aching,
Or cool one pain, Or help one fainting robin
Unto his nest again,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如果我能使一個人不心酸難熬
如果我能使一個人不心酸難熬
我就沒有白活了;
如果我能使一個人不痛苦、煩惱,
或者是,幫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鳥飛回巢,
我就沒有白活了。[5]
(田乃釗 譯)
迪金森幽居獨處,當她妹妹有來訪者時,她會早早躲起來;她偶爾也會用繩子綁住籃子把一些食品從二樓順下。這樣的一個人,人們是很難想象這首文筆明快、行文活潑的小詩出自她的筆下。詩是詩人情感自然流露并凝結而成的精品。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避世但決不是憤世嫉俗,她冷眼旁觀但內心決不冰冷霜凍一般。這首詩能讓我們深深觸摸到詩人細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果我能使一個人不心酸難熬,我就沒有白活了……”她對生活的饋贈滿懷感激,心底坦蕩,天地寬闊,才會由衷地發出如此的感慨。詩文最后一句“幫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鳥飛回巢,我就沒有白活了。”在“If…,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多次使用的句型中自然、流暢地抒發著一片博大仁愛的胸懷。
詩句中的one 不能單純理解為“一個”,如用a,an來替代,意境大不相同,詩中多處使用的one 著重強調“哪怕有一次……也是好的”,讀來讓人倍受感動,為詩人的坦蕩心懷而感慨。
有關“死亡”的題材是迪金森詩歌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歷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文章、詩歌中針對這一永恒的話題競相表述著各自的觀點:有的表現的是與之奮起抗爭的精神;有的是宗教般的虔誠;有的是樂觀的態度;有的是悲觀;有的把“死亡”描述得玄奧、神秘。迪金森沉侵在漫漫歲月的孤獨中,思考、探詢著生命的本質,面對死亡,她是一種淡定、從容的氣度,揭示著莊嚴而永生的主題。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 —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 —He passed Us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My Tippet —only Tulle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 —in the Ground—
Since then —’tis Centuries —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他殷勤停車接我
車廂里只有我們倆
還有“永生”同座。
我們緩步而行,他知道無需急促
我也拋開勞作
和閑暇,以回報
他的禮貌
我們經過學校,恰逢課間休息——
孩子正喧鬧,在操場上
我們經過注目凝視的稻谷田地
我們經過沉落的太陽
也許該說, 是他經過我們而去
露水使我顫抖而且發涼
因為我的衣裳,只是薄紗
我的披肩,只是絹網
我們停在一幢屋前,這屋子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
屋頂,勉強可見
屋檐,低于地面
從那時算起,已有幾個世紀
卻似乎短過那一天的光陰
那一天,我初次猜出
馬頭,朝向永恒[1]
(汪 楓 譯)
全詩分六小節,用極其平靜的語調表現的是一次送葬儀式,似乎詩中不是在描述死者一路到達墓地的情形,而是在描述人生當中許許多多次旅行中的一次而已,文筆灑脫、從容不迫。第三節里,“我們”隨著馬車慢慢前行,一路上看到“喧鬧的孩子”、“稻谷田地”、“沉落的太陽”。這里詩人運用的是象征手法來回顧人的一生:“喧鬧的孩子”自然是人的童年,“稻谷田地”暗指青壯年時期,“沉落的太陽”,象征人的晚年。第四、第五小節里同樣用象征的形式把“夜露”和“薄衣”暗比尸骨之寒;“矮屋”比作墳墓。前五小節詩人用記敘的手法描述了“我”對待死亡泰然自若、視死如歸的精神。最后一小節升華了文章的主題。當“我”最后來到墓地,回歸到自然中,才慢慢懂得“永生”的真諦。詩文中大量運用破折號,不但代替了標點,節奏有起有伏,文章的意向也很突出,尤其文章最后使用的破折號,它延續了“eternity”的意義,成就了“永生”的主題。1886年5月15日,埃米莉因患布賴特氏病平靜地離開人世,她臨終前的遺言是淡淡的兩個字“喚歸”(called back)[1]。死亡在她眼里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走完一生,回歸自然達到永生。迪金森認為“詩就像一絡金絲線穿過我的心,帶領我向夢中才出現的地方前進”[3]。詩是詩人智慧的結晶;情感的流露。慢慢寂寞歲月中,詩歌創作是她的支撐,是她的生命,是她前行的金絲線。今天我們在欣賞這一首首詩歌時,依舊被她寧靜致遠、超凡脫俗的品性吸引,被她詩中蘊涵的哲理所感動著。能體察萬物的細微之處,把平凡的事物賦予不平凡的色彩,她的人生不因孤寂而悲哀,卻會因這些傳世的詩歌而美麗、輝煌,乃至永生。
參考文獻:
[1] 蒲度戎、彭曉華,英美詩歌選讀[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2] 吳偉人,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Vol.2)[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0 .
[3] JOHNSON.THOMAS.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Vol. 3)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4] 何功杰,英美名詩品讀 [C].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
[5] 田乃釗,新世紀英詩觀[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