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重,而農林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就更加困難。為了掌握畢業生擇業就業現狀,本文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從畢業生擇業的期望、觀念、心理狀態,影響就業因素和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三個方面展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今后就業工作中加強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增加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農林院校;畢業生;擇業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D43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6-0133-0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Occupationselecting and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 Case Study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UN Yuai,LI Qiang,JIA Yibo
(College of Humanities,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pac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entered the popular phase,the profession hunting is tend to become more sever,especially for the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For the sake of mastering the actuality of profession selection of the graduates, this paper choose the graduates ofNorthwest AF University as sample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 three aspects: the expectation,intention and psychology condition of the graduates’ profession selec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and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 hunting.The software of SPSS is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we selected. Then the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to the university 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adding the innovation and carrying out education, to encourage the graduates to set their own business.
Key word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graduate;occupationselecting and employ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
自1999年高校改革以來,我國大學生招生人數逐年增加,2005年底高等教育在讀人數已超過兩千萬,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19%,2006年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1%,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階段進入到大眾化階段。大學畢業生面臨著“買方市場”的嚴格挑選,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高等農林院校的畢業生,從表象來看就業前景似乎更為“暗淡”。那么他們是如何看待就業問題?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怎樣?為了準確了解2006屆畢業生就業擇業的準備及就業落實情況,為我們完善和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提供客觀依據,我們于2006年6月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屆本科畢業生進行了書面問卷調查,并進行了相應的分析。
一、調查實施
(二)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屆即將踏入社會的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選擇他們主要是考慮到經過大學4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完成了人生中在校學習階段,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隨即相應形成的就業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穩定性,對以后工作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另外,選擇在6月份開展調查,調查對象幾乎都有了擇業就業的歷練經過,對所提出問題的回答是現實的,而不是盲目的,將隨意性降至最低,較能真實地反映大學畢業生就業擇業的準備及就業落實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建議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書面問卷調查方式。結合本校實際參考有關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思路,自行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采取無記名問卷形式,問題涉及畢業生擇業的期望、觀念、心理狀態,影響就業因素和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三個方面,共設計了44道問題,分單項選擇和多項,其中一道開放題。除此之外,還采取訪談(個人和集體兼顧)個案研究方式。
(三)調查過程
采用個體實測法,共發放問卷 1 200 份,收回有效答卷1 056 份,有效回收率為88%,用Spss11.5(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畢業生對自己專業就業前景的看法

表1顯示有50.9%的本科畢業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持一般態度,不樂觀的占29.3%,而樂觀的僅占14.5%(見表1)。 由此可見,由于就業形式的嚴峻使得大學生對就業前景能夠比較理性的看待,不盲目樂觀。從專業來看,本校傳統優勢學科的畢業生對就業前景的樂觀度略微高一點,但整體還是很低,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值50%。
(二)畢業生對未來崗位期望的月薪
通過表3可見,大部分畢業生的月薪期望在1 000-2 000元之間,約占50%,而大學畢業生的實際月薪也大致在這個范圍內(見表2).。這說明大學生開始能較為客觀的評價當前就業形勢,并做出較為正確的估計。也說明大多數學生還是比較務實的,持有“先生存,后發展”的意識;而部分學生主觀預期的收入水平高于實際市場價位,必然會導致求職過程的困難加大。
(三)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承受情況

從表3、表4、表5可以看出,專業不符也愿意干的占41.2%,專業不符愿意降低標準的占28.4%,工作與期望相背努力適應的占39.9%,這說明大多數畢業開始能夠正確處理好專業與工作、期望與現實的關系,承受就業壓力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也有少部分的畢業生需要改變就業態度,就業指導工作部門還需對他們進行幫助。
(四)畢業生希望工作單位和地區
從表6可以看出,大多數畢業生希望從事“白領”工作,那些收入較高、工作穩定、社會聲望較高的職業對大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調查結果顯示管理類崗位較受青睞,高達40.2%。讀書升官發財的價值觀念根深蒂固,受官本位思想影響較深,這對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值得深思并要給以高度的重視的問題。另外有14.8%的畢業生選擇自由職業,比例位居第二,這也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以后加強自主創業教育和配套措施的研究落實工作有可能為提高畢業生就業數量質量另辟蹊徑。
從表7可以看出,大多數畢業生都選擇沿海、省會等經濟條件好的地區,愿意到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工作的并不多。畢業生選擇的就業地點仍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及其他沿海發達地區,這些地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選擇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比例則非常小,人才的地區供需矛盾十分嚴重,這說明就業觀念還需轉變。
(五)畢業生對就業影響因素的看法
在問卷中,將影響就業的因素分為8種:學習成績、實際能力、專業、老師評價、家庭背景、社會關系、送禮、其他。認為學習成績非常重要的占43.4%,比較重要的占27.2%;認為能力非常重要的占68.6%,比較重要的占26.8%;認為專業非常重要的占27.2%,比較重要的占54.8%;認為老師評價非常重要的占12.5%,比較重要的占40.3%;認為家庭背景非常重要的占34.6%,比較重要的占43.3%;認為社會關系非常重要的占46.4%,比較重要的占38.3%;認為送禮非常重要的占16.2%,比較重要的占51.4%。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大學生對影響就業因素的看法是矛盾的,即認為自身的能力、條件重要,又覺得社會資本也重要,但到底哪個對就業影響最大還不明確。這要求就業指導工作要幫助畢業生樹立好的心態,去合理地分析影響就業的因素。
(六)找工作的途徑(見表8)

從表8可見,通過網絡、家庭朋友找工作的占51.1%,這說明畢業生能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就業。這些數據表明,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視野開闊,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信息,尤其是使用互聯網,使信息的傳遞更加迅捷,也使學生的選擇面大大擴寬,降低了擇業成本。當然也有許多畢業生面對著大量的信息顯得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因此錯失良機。而畢業生選擇學校提供的信息占的比例比較小,說明學校提供的大量信息沒有被充分利用,就業指導工作有待加強。
(七)畢業生認為確定工作的影響因素
調查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畢業生(86.1%)希望在發達城市就業。有高達70%的大學畢業生希望進入比較激烈的外企、私企,遠遠高于選擇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這說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的一個趨勢:大學生在擇業時更加注重職業的“含金量”。過去那種與政治權利相關的評價個人價值取向的準則,更多的讓位于現實、實際的標準。工作的穩定性也是大學生擇業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從畢業生所選愿意就業的單位性質來看,不同學院有不同的結果。學院性質偏向文科方面的,如經管、人文等,幾個選項中排名第一位比例最高的是“國家機關”,比例為70%,其后是“國有企業”(26.67%)和“私營企業”(23.53%)。而愿意到“高等院校”、“高薪技術企業”、“其他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相對較少。而學院性質偏向理工方面排名第一的比例是“國有企業”占30.25%、“高新技術企業”28.42%、“國家機關”26.86%#65380;“科研單位”17.99%#65380;“高等院校”11.21%#65380;“其他事業單位”10.82%#65380;“私營企業”18.12%“鄉鎮企業”2.74%#65380;“外企”27.38%#65380;“部隊”2.35%#65377;在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大家在選擇職業時都傾向于到國有企業國家機關,或者一些贏利性相對較高的外企和高新技術企業,即找到“鐵飯碗”,而非因個人才能的發揮、工作環境等的選擇。盡管個人才能的發揮與工作環境、興趣愛好等都是大學生非常重視和追求的,但面對現實的生活,大學生們則更多地注重職業的“含金量”,再一次凸顯了大學生就業的“功利化”傾向。高校思想教育就業教育如何引導,如何堅定大學生崇高理想的樹立與實踐,把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使學校教育能夠延續到社會中而不是脫節或反叛,值得認真思考。
(八)畢業生得到的就業指導
據調查,沒有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就業指導課程的比例為59.81%,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有27.72%的畢業生上過就業指導課,18.25%的畢業生參加過就業網站上的網絡職業學習課堂#65377;在調查本校就業網上職前教育課堂的參加情況時,僅有8.57%的同學經常上網瀏覽,24.38%的畢業生看過幾次,34.47%的畢業生知道但卻沒有看過,還有39.84%的畢業生根本不知道有該網上課程#65377;在對就業指導效果的評價上,近一半的學生知道有就業指導講座,但是沒有參加過,這反映出學生一方面知道就業指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主動去學習和參加的矛盾心理#65377;在參加就業指導的組織形式上,學生更愿意接受的是就業講座和個別指導,這兩項分別占了41.61%和35.38%,這給了我們兩項重要的提示,一是組織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講座是很有必要的,二是逐漸的開始重視個別指導,這是一種客觀的必然要求#65377;
(九)畢業生希望獲得的就業服務
畢業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對所需學校就業中心提供的服務做出了選擇#65377;主要內容還是希望得到“就業市場與需求信息”,占0.48%,除此還希望得到“就業程序與技巧”的比例為41.76%,其他需求均相當#65377;“就業形勢與政策”#65380;“就業觀念”#65380;“職業生涯規劃”#65380;“就業心理調適”等的比例分別為 22.25%#65380;25.75%#65380;8.94%#65380;22.66%#65377;同時,大部分畢業生對就業沙龍和就業講座也十分感興趣,35.58%的同學希望學校通過就業咨詢室對畢業生進行個別指導#65377;除此之外,47.14%的畢業生希望得到“就業實踐”的機會,以培養工作經驗。
通過以上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新時期農林院校的畢業生能夠對自己就業前景作出較為理性的判斷,在擇業過程中是比較務實的。大多數畢業生已經摒棄了專業定終生的觀念,也能夠處理好專業和工作的關系。但是同時仍然存在就業觀不夠正確、就業功利化的問題。
三、建議
(一)加強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由于農林院校的學生有近70%來自農村和偏遠小城鎮,5-6萬元的教育投入和家庭(族)期望使得他們把就業目光都投向了經濟發達大中城市、收入高、職業穩定、含金量高的崗位。并沒有因為自己來自中西部基層而再選擇回到基層,從而造成人才地區供需矛盾,這些矛盾都是大學生就業觀使然。大學生就業功利化是因為他們往往注重的是個人發展和個人價值的體現,而忽略了國家社會的需要,“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僅僅保留在口頭上,落實在行動上還有很大的差距。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大學生樹立人生價值要在社會關系中確定,離開社會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觀,在正確的人生觀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就業中教育學生只有將個人發展同國家、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才有利于自身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
(二)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進行“全程化”指導
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不應只是學生畢業時才進行的一個階段性的工作,而應是一個擇業的準備工作過程,是一個指導學生制定初步的職業發展規劃的過程,也是一個指導學生選擇好第一份工作的過程。[2]正是就業指導所具有的這種特殊作用,它在大學生擇業就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實情況是大學生在大三大四感到就業壓力時才會想起選修就業指導課,并且僅僅希望現學到所謂的“求知技巧”,這是對就業指導的曲解。對大學生就業要進行“全程式”指導,此項工作要從大一新生開展,及早建立起自己的職業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1)了解自己。指導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有較為準確地把握,對自己職業性格有較為清楚地認定,在此基礎上確立正確的擇業觀。(2)職業定位。指導學生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圈定匹配自己的崗位,掌握勝任工作必備的素質。(3)明確方向。以自定崗位的素質要求為目標,尋找差距,幫助學生制定一個有效的職業行動計劃。
(三)增加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
在調查畢業生希望從事的工作時有14.8%的學生選擇了自由職業,僅次于管理。這個結果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現有勞動力與政府可提供就業崗位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大學期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政府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這是開辟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有效途徑。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世界現代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趨勢。而創業教育必然離不開創新,必然具有探索性與開創性,這是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的特性。因此,創業教育不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創新和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通過建立適合大學生的教育服務體系,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創業素質與創業意識,為他們自主創業做好準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
參考文獻:
[1] 王曉娟,劉秀云.新形勢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增刊):192-194.
[2] 占穎玉.集美大學理學院2006屆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及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6):43-45.
[3] 楊晨光.創業教育:該怎樣引導大學生創業[N].中國教育報,200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