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其本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天地萬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個和諧整體。建立和諧生存世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人是自然界生命價值的承擔者與呵護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主體。傳統“天人合一”思想運用于現代圖書館文化建設中,就是要在圖書館工作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務,為讀者創造一個親切、溫馨、寬松、和諧的讀書環境。
關鍵詞:天人合一;傳統文化;圖書館文化
中圖分類號:G359.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6-0159-04
On Thought of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and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ulture
YANG Xin-cheng,ZHAO Hui-qing
(Librar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As the essential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spirit, the essence of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is the harmoniz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so human and nature should remain in harmonious entirety.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world is,in the final analysis,a topic about human beings to apply.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to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brary culture,in the same way as, the thought and spirit of “peole foremost” should be embodied,and humanization service and friendly and harmonious reading surroundings be offered in library work.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man;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library culture
圖書館是傳承人類文化的知識殿堂,傳播知識信息的重要基地。在當前構建學習型社會和和諧社會的歷史轉型時期,與時俱進調整定位,不斷加強和改善自身建設,是圖書館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客觀需求,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五千多年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中國傳統的道德哲學體系是人類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可鑒性。通過對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不僅能夠了解歷史,把握根基,而且可以進一步傳承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倫理、道德理念,培養兼具科學和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建設底蘊深厚、具有時代特征的和諧圖書館文化。
一、傳統“天人合一”思想內涵及其現代意義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其本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最深刻的涵義之一,就是承認自然界“生命意義”的內在價值。換句話說,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善”,這種“內在的善”所具有的非人工所能代替和改變的“神性”,構成人類所追求的生存世界的價值本原。由于自覺到這一點,“天人之辨”成為中國先哲不斷探討和反思的根本問題。[1]
儒家創始人孔子對“天”常懷有一種深深的敬意,更不用說道家的老子和莊子。在他們的視域中,天已經從宗教神學的“上帝”轉變成具有生命意義和倫理價值的世界。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論語·陽貨》)四時運行,萬物生長,這是自然的基本功能,其中一個“生”字,明確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義。[2]在孔子看來,天與人的生命及其意義是密切相關的,人應當像天那樣對待生命,對待一切事物。這樣,“天”就不僅具有自然意義,而且具有生命和倫理意義。天不僅是宇宙萬物的生命本體,而且是人倫道德性命的價值真源。把人的倫理道德法則看做是天的本性,強調了道德倫理的普遍必然性和天然合理性。人們躬行實踐自己的道德理性,也就是在完成天的使命。社會和人性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大自然(天)給予人的也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肉體,而是包含人的靈性、德性、美感、純潔、神圣、和諧等人文價值關懷,這是中國儒家、道家“天人合一”哲學給現代人的最深刻的啟示。
“天人合一”哲學的深層涵義還在于,自然界的生命和內在價值,天地萬物生命的流行發育,需要由人來推進和實現。換句話說,人是自然界生命價值的主體,是自然大生命的承擔者、呵護者、實現者。《易·系辭傳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里涉及到人與自然界之間的根本性關系,即合目的性關系。[3]自然界決不僅僅是盲目的必然性或機械的因果性,而是一大化流行的有序化生命演進過程,這一過程的終極指向人的生命和最高的和諧(善)。[4]在儒家“天人合一”哲學中,天地萬物內在的生命本質就是“仁”。“仁”是一種道德情感,也是天人和諧的生命本體。儒家“仁學”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哲學,是生存與和諧發展的哲學。儒家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互依存的,是同屬于宇宙生命的整體,本無所謂內外、人我之別。[5]孟子講“仁民愛物”,張載講“民胞物與”,都是把人與天地萬物看作一個和諧整體。
從“天人合一”生存態度出發,儒家提倡“成己成物”。“成己”就是修己,一個人有“仁”的精神修養,對自然萬物就能自覺地愛護,而不會任意破壞。“成物”不僅是指生命之物,而且包括無生命之物。因為所有的物,都是宇宙大生命的組成部分。[6]以誠待人,將心比心,就能盡人之性;盡人之性還不夠,還必須盡物之性。體悟到人與天地萬物相通之處(天人合一),就是“誠”。當人盡了己之性、人之性、萬物之性時,也就盡了天地之性,這就是“參贊”天地之化育。[7]天地化育萬物的自然過程通過人去實現,去推進,這是“天人合一”哲學對人的主體性的內在要求。這就是說,“天人合一”哲學不是要人被動地回歸自然狀態,而是主動地去完成天地所賦予的使命。總之,建立和諧生存世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人是自然界生命價值的承擔者與呵護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主體。
與人類中心主義不同,中國“天人合一”哲學強調“萬物一體”的生命平等意識。[8]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在自然萬物面前,始終具有一種博大的胸懷,具有一顆仁厚之心,始終認為天地萬物與我們人類一樣,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天地萬物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和愛護。[10]在整個儒家傳統中,始終堅持孔子倡導的以仁恕之心對待萬物的仁愛原則,能夠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萬物。
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精神,承繼了黃老學說與中華傳統周易文化精華,為我國社會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其核心思想是構建人際、社會、自然的共生與協調。[11]國家、社區、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群體組織等,都存在著內部、外部相互諸多要素的協調平衡,由此才能保障社會整體與部門的互動與可持續發展,高校圖書館的有效管理和發展亦概莫能外。
二、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和諧圖書館人文文化特征
人文文化體現于人類求善、求美、尋求真愛的過程中,廣泛地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關注人的內心世界, 側重于人類的生存意義和方式與價值的關懷與維護, 充分體現人的主體性。其文化體系的主體內容是人文學科知識體系及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價值理性、精神境界的價值觀念體系。[12]人文思想方法是人在認識社會和人生以及人類歷史過程中所運用的基本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和思想理念。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人文素質的內化和升華,是人文文化的精神理念和核心。
圖書館是產生文明、播種文明的圣地,是體現人類自由與平等理想的圣地。圖書館人文精神是指圖書館工作中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精神,最大限度的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體現人文關懷。其目標是求善、求美,其基點和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圖書館人文精神的體現, 其要旨就在于人性化的服務,就是理解、關心、尊重讀者, 以開放的形象,平等自由的理念,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和優雅的人文環境,縮短館員與讀者、文獻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為讀者獲取文獻信息提供便利、快捷的資料空間和傳送過程, 創造一個親切、溫馨、寬松、和諧、充滿人性化的讀書學習環境。
圖書館是一種人文職業,“人”始終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動力與支點。人文價值觀念是圖書館職業的核心,人文主義是圖書館的生命線和價值立足點,人文精神則是圖書館內在的精神源泉與價值理念,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蘊做支撐,因此,無論是傳統圖書館還是數字圖書館,無論圖書館隨著時代的脈動怎樣發展、變化,都離不開人文建設,都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升華和弘揚。新世紀的圖書館必須從傳統的觀念和角色中走出來,以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務方式以及新的理念和價值觀,詮釋圖書館人文精神,彰顯圖書館人文文化,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圖書館新形象。圖書館是讀者的精神家園,讓讀者中的每個人都能經過圖書館的服務而獲益,使圖書館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得以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是圖書館事業的終極目標,也是圖書館人文精神理念的最終體現。
建設和諧圖書館人文文化,注重“以人為本”的是要綜合考慮人的內在需求和外在作用,即人的自我實現和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及活動。在現實工作中雖然我們也強調要以人為本,但是實際往往卻是以“結果”為本或以“質量”為本,忽略了在整個過程中占有主導位置的“人”的需求,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將人“工具化”,將工作“程序化”。人的價值、需求和尊嚴被遺忘了,忽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常常是“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只有激發每一個人的潛在能力,使之感受到存在價值得到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集體的良性發展。
現在圖書館開展的“以讀者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正是“以人為本”的一部分。從全面理解“以人為本”中“人”的范疇來說,在“以讀者為中心”的同時還要“以員工為中心”,而且只有做到“以員工為中心”才能實現“以讀者為中心”。我們應了解員工在實現自身價值方面的需求,并以先進的文化思想進行規范和引導,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工作主動性,實現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持續提高。讓讀者滿意,讓社會認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深刻內涵。
三、借鑒“天人合一”思想構建和諧圖書館人文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地之間以人為中心,將現實的人放在了第一位,并將實現人的價值與自然和社會聯系在一起,主張天與人的統一和諧。通過借鑒吸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華,和諧圖書館人文文化的建設就會少走彎路,真正體現和諧文化的精髓,需要認識和處理好下面幾方面的問題。
(一)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營造和諧人文環境的基礎
和諧圖書館的基礎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館內各種關系的和諧是和諧圖書館的根本。圖書館的人際關系存在于管理者、員工、讀者三者之間,分為兩個層面。管理者與員工、員工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層面;管理者、員工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層面。通過改善管理者和員工的人際關系,以人為本,能夠更好地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及創造性,激勵相互協作的團隊士氣,培養好學上進的良好館風,從而營造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使每位員工“工作并幸福著”,保持愉快的心境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以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改善員工與讀者的人際關系,能夠保證讀者在圖書館中享受到身份平等、自由閱覽、使用書刊、接受培訓等各種權利,使圖書館的服務原則落到實處,使社會化的信息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
(二)建立良好的服務環境是營造和諧人文環境的核心
良好的服務環境能體現出一種精神狀態,圖書館精神就是通過我們與讀者的交往過程即服務過程呈現給讀者。良好的服務環境應包括:(1)讀者滿意的服務原則。(2) 零缺陷的服務目標。(3) 富有文化內涵的靜態文化形式,如館徽、館訓、館旗、指示牌、導引牌、宣傳牌或板報等。(4) 熱情微笑、文明語言、優雅舉止的動態文化形式。良好的服務環境能使信息的傳遞更便捷,能促使正確意識的形成,從而規范人們的行為,讀者在這種和諧的人文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享受高品質服務。
(三)建立館藏發展與學科發展的和諧是和諧人文環境的根本
高校圖書館的根本宗旨是為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服務,因此館藏建設必須與學科建設保持高度的和諧一致,藏非所需,需非所藏則是圖書館和諧人文環境之大忌。如何建立館藏發展與學科發展間的和諧,需要圖書館制訂館藏建設的方針政策,采與訪并重,通過學科館員深入學科前沿、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科發展動態,除實行教授薦書、教師指定參考書書目制度外,還可給學科帶頭人、科研項目負責人、重點學科教授配以購書份額,由其親自購買或采集學科前沿發展的書籍、刊物以及學術會議論文等文獻。同時圖書館要加強訪問工作,訪名家、訪名著、訪專藏、通過宣傳、走訪,調動名家專家捐贈積極性,收集專家學者的專業藏書,以提升圖書館藏書品質,更好地為學科建設服務。
(四)提高館員自身修養是建立和諧圖書館人文文化的重要保證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以及信息需求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傳統圖書館員各方面的素質已越來越不適應于現代信息社會的需求。圖書館員不僅需要彬彬有禮、談吐儒雅、服務耐心,還需要有豐富的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因此,圖書館員應該始終具有一種危機感和使命感,永遠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養、道德素養、心理素養以及職業素養、業務素養、技能素養和文化素養、人文素養,自覺從傳統圖書館員轉變成為新時代的具有圖書館學知識,計算機、信息、網絡知識,以及廣博的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知識和嶄新服務理念、服務技能的新型館員。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汲取新知識、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并將其分門別類地加以梳理、整合,建立起自己的豐富而獨特的知識“倉庫”,充分利用信息時代豐富的人文文化資源,自覺接受人文科學的熏陶,以開放的文化心態,主動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體現圖書館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 陸自榮.和諧合理性:儒家文化合理性[J].學術研究,2006(10):53-57.
[2] 范希春.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科學構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1):8-9.[3] 李振綱.解讀“天人合一”哲學的四重內涵[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49-54.
[4] 徐朝旭.論孔子倫理理性的宗教意蘊——兼評孔子思想的理性與宗教性的矛盾說[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49-55.
[5] 陳雷生.論儒家“普遍和諧”觀念的現代意義[J].理論探討,2006(5):36-38.
[6] 田海艦.試析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543-547.
[7] 吳雪玲.現代語境下“天人合一”思想解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5):135-137.
[8] 徐柏才.歷史的視角: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再認識[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5-19.
[9] 賀樹林,杜永吉.論“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蘊與現代價值[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3):44-46.
[10] 柴文華.“天人合一”與和諧社會[J].學習與探索,2006(1):102-105.
[11] 何煉成,鄒富漢.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J].當代經濟科學,2005(5):95-98.[12] 王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倫理化的實現[J].理論學刊,2005,(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