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無石不雅”,當記者走進李國戎的家,看到在客廳的側面,屹立著兩個立櫥,櫥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神態不一的原生石,散發著木蘭大地的芬芳。這是他退休生活“出門會親友、回家賞石玩”的最大享受和樂趣。當記者翻開李國戎的《石影相集》的頭一頁,見到有這樣的詩句:
自幼家貧寒 苦磨志更堅
戎馬十七載 從政廿五年
感恩知奮進 自強事為先
退而雄心在 賞石樂無邊
這些話概括了他從部隊到地方四十多年如一日對事業忠誠、事事爭先、年年奮進,不藏奸、不耍滑,有多大勁,就出多大力,能干多好就盡心干多好的坦蕩胸懷和盡職盡責的奉獻精神。

李國戎,滿族,1943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一個貧苦山村,大專文化,1962年7月參加工作,196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曾任縣直工委秘書、縣直共青團委書記、縣委統戰部秘書、副部長、對臺辦公室主任、縣工商聯會長、統戰部長、縣政協副主席。退休后擔任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等職。
他熱愛黨的統一戰線工作,認真學習貫徹民族、宗教理論、政策和對臺方針,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在多年的實踐中探索、總結出“黨員干部與知識分子交朋友”、“黨與非黨合作共事”、“企事業外人士聯系組”、“商會搭臺唱戲”等基層統戰工作五條渠道,分別受到中央和省、市的肯定并推廣。他刻苦鉆研,辛勤耕耘,被譽為“鐵嘴巴、鐵筆尖、鐵腳板”三鐵統戰干部。他總結的《統戰工作十項制度》被中央統戰部《一日快訊》刊載;他四處奔波,熱情宣傳統戰、政協理論和統戰人物的功績。二十幾年來撰寫各類稿件1800多篇,在全國《人民政協報》、《中國統一戰線》、《農民日報》、《海峽之聲》和河北省《鄉音》、《春華秋實》、《指導和交流》等報刊和雜志上發表80多篇。撰寫的《學習匡宗儀做合格統戰干部》被選入《中國新世紀改革戰略文庫》,他撰寫的《一件提案帶來十年大變》被河北省政協評為三等獎,并編入全國政協《春華秋實》的河北卷內。2001年6月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聘為特約研究員。縣委、縣政府為他榮記大功四次,并被承德市評為勞動模范;1999——2001年在主抓縣城形象建設中政績突出,連續3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獎勵晉升一級工資。多次被省委統戰部評為先進統戰干部、宗教工作先進個人;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范;1996年被河北省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

2003年從崗位退下來后,依然退而不休,助人為樂、體味人生、服務社會。他從上世紀70年代一戰友送他一塊巴林玉為毛主席像墊座開始,逐漸愛上了玩石,他以滿腔的熱忱,不辭勞苦,四處奔波于山水天地、溪流河灘、曠野山川、沙丘路邊,拾存原生石200多塊,有瑩石、瑪瑙、碧玉、沸石、松質巖、石灰石、金剛石、鐵礦石、水晶石、熔巖石、木化石等等。有的像動物,有的像景物,有的像山水行道,形態獨特,松林崖谷、靜照深遠,發人深省、回味無窮。全家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麗日艷陽、清風藍天、芳香林草、鳥語花香的別天意靜。
他勤于好學、非常細心,在尋石、賞石的實踐中,探索琢磨,尋求人生的啟迪和感悟,做到了退而不休、忙忙碌碌,空余尋石樂融融。

以石為鏡:
尋石勵柔志 人格立本位
拜石為明鏡 修德又潔身
人生如石戰風雨 不求富貴樂安貧
低調做人生樂道 高標處世心為民
與石同樂:
天然雕飾美 風雅天鑄成
石為師友朋 領悟喜樂情
藏石尋樂 與石同樂
覓石助樂 得石常樂
人老志彌堅 心健奇石伴
石中憶故事 相知思無言
笑對人生:
人與石同運 風雨涮浮巖
質的經久練 德高眾人贊
大事小情不可免 面對難題看清淡
輕松自在如石立 健康快樂每一天
■

(責任編輯 趙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