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首都文學界、新聞傳媒界和社會學界都頗活躍的中年作家喬盛,日前又推出了他的長篇力作《黃沙窩》,這部歷經20個春秋創作成功的長篇小說,如同一曲膾炙人口的陜北“信天游”,9月初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后很快受到了全國廣大讀者的喜愛,正在產生廣泛而良好的社會影響。
9月22日上午,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經濟時報社共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喬盛作品研討會。來自中央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部隊、學校、文學評論界、新聞出版界、經濟界以及地方有關方面的領導、專家、學者、干部群眾一百多人出席了研討會。

長篇小說《黃沙窩》選取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在西部古長城與九曲黃河相交形成的十字縱橫坐標系上的原始沙窩,正在崛起一個特大煤田,構建一個現代化新型煤炭工業能源基地為抒寫背景,講述了當代中國農民從傳統的農牧生活方式向現代工業化生活轉移的艱難里程。小說對現實生活中的“三農”現象、“三農”問題、“三農”矛盾與迅猛而來的“黑色工業革命”相互碰撞形成的社會體制運行系統和思想領域趨向,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彰顯出來的精神狀態,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想情操,做人準則,進行了多側面、縱深度的挖掘和解析。
文學評論界人士認為,《黃沙窩》的主題思想緊緊地扣住了時代跳動的中樞神經和脈搏,在弘揚傳統道德觀念,謳歌真善,展示秀美,倡導科學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基調上,警示和告誡人們,在一些比較落后的地方,農業生產方式連現代農業進程這一“課”還沒有“補讀”的條件下,僅憑原始的手工作業開采煤炭資源,盲目地把基層干部和農民驅趕上高速推進的“工業化快車”,必然地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代價、環境的污染代價、生態的破壞代價、社會秩序的失衡代價、價值觀念的跌落代價”。《黃沙窩》在拓展綜合治理龐大社會工程所揭示的理念和思考,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前瞻性,折射出來的“政治藝術化、藝術政治化”的美學化審美內涵十分豐富。
在研討會上,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的人士指出,作家喬盛的《黃沙窩》不僅關注了“三農”問題和以農民工為主的煤礦工人的生活、城鎮化發展和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而且傾注了作家熾熱的情感,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栩栩如生地塑造和刻畫了上百名典型人物形像。尤其是書中描寫的白翠娥、孫秀秀、李香娃、王寶蓮、白麗等50多位女性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注婦女生活,展示女性風采,贊頌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是《黃沙窩》藝術上最成功的精彩之筆。
作家、評論家、專家、學者、以及部隊、青婦、學校的有關人士吳秉杰、孫武臣、李炳銀、崔道怡、胡平、胡建華、薛京、胡木英、趙晉平、李國強、周惠、蔣巍、包月陽、郟宗培、張建岷、拉蘇榮、王干、趙海忠、賀秋鋼、丁元昌等出席了研討會。■
長篇小說《黃沙窩》內容簡介:
《黃沙窩》擇選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在西部萬里長城與九曲黃河相交形成的十字縱橫坐標系上的一個原始沙窩,正在崛起一個世界級的特大煤田,構建一個現代化新型的煤炭能源基地為抒寫背景,講述了以“黃沙窩”村一批當代農民從農牧生活方式向突然席卷而來的工業生活環境轉移的艱難步履。
《黃沙窩》所展示、推出、刻畫、描寫的人物單以數量而言,這在當代中國作家寫當代生活題材的小說中是罕見的。在《黃沙窩》里,至少包括40位以上女性在內的100多人物躍然書頁畫廊,栩栩如生地搏擊在藝術的沙海里。女性人物的生存態度、生存方式、生存環境、生存求索、生存發展、以及她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通過不同典型藝術的雕塑,使“黃沙窩”的“黃氏大家族”涂染上西部“大觀園”的濃厚“紅與黃與黑”的時代色澤。

《黃沙窩》這部長達60萬字的長篇小說,從準備到創作、完稿、修改,作家喬盛先后斷斷續續花了近20年的時間。人常言,10年磨一劍。喬盛是一位嚴肅、勤奮的多產作家,也是雜家。除了從事新聞記者的本職工作,采寫了大量好新聞稿、雜文、評論、人物通迅、調查報告之類的文稿而外,還在經濟理論、人才學領域寫了不少學術著作和文稿。他數年前出版的學術專著《西部大開發》、《一個記者與作家看世界》、以及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長篇記實文學《戰爭歲月——白堅革命往事》,都在不同的領域,引起廣大讀者關注,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責任編輯 趙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