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遼寧省大石橋市后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德臣在遼河下游、距離遼河入海口50公里處,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后會村。這里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靠種植水稻為生。多少年來,解決了溫飽的村民巴望著有一天,要是能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那該多好!如今,時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朱德臣,讓村民們終于看到了希望。朱德臣說:“我要讓全村人的腰包鼓起來!”
幫村民賣糧
2001年8月,外出做生意的朱德臣被村里人選為后會村村委會主任。村民都說他腦筋活絡,敢闖敢干。工作有魄力。
朱德臣上任之初,村委會辦公室門前雜草叢生,遠遠望去,村委會就像一個荒涼的小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向三特潤滑油公司和鄉政府民政、計生部門求助,籌措資金1.2萬元,將雜亂的村委院落修葺一新。
秋收后,村民遇到了賣糧的難題。糧賣不出去,村民過年的錢就沒有著落啊!
朱德臣和支部書記于慶新商量之后,認為鋼鐵生產基地鞍山,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一定很大。于是決定把鞍山市作為重要的銷糧目標。
他們倆乘坐大客車直奔鞍山。找到鞍山一家糧庫,糧庫領導委婉地告訴朱德臣和干慶新。黑龍江的糧價比遼寧低,糧庫沒有在遼寧收糧的打算。糧庫碰壁之后,他們坐著客車出鞍山不到1公里,朱德臣拽著于慶新下了車:“這么大的鞍山市,糧庫不可能就一家。咱再問問去,說不定……”
朱德臣到路邊的一家小賣店,買了兩包煙,然后和店主攀談起賣糧的事。店主熱情的告訴他,鞍山第五糧庫,是經濟效益最好的糧庫,糧食不僅內銷,還出口呢!聽店主一說,兩人直奔第五糧庫,見到了糧庫主任劉忠利。
劉忠利人爽快,是典型的東北大漢,打量著眼前的兩位“不速之客”:“村干部找上門來為村民賣糧,你們還是頭一個,只要你們村的糧食質量過關,村里的糧食我們包銷了!
朱德臣像吃了定心丸,火速趕回村里,把賣糧的信息告訴了村民。不到3天,第五糧庫的化驗小組也來到后會村。經過檢驗,糧食質量全部合格。5天后,拉糧車隊浩浩蕩蕩開進后會村,糧庫用比當時市場價每斤高出3分錢的價錢進行收購。原先愁得沒地方賣,經朱德臣一折騰,村民的水稻像變戲法似的很快變成了成沓的鈔票。一河之隔的海城市村民聞訊趕來,紛紛要求后會村的親戚朋友幫忙銷售糧食。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德臣的“第一把火”不僅溫暖了村民的心,也給后會村帶來了光明。
帶民找水
第二年的5月份,村民開始準備泡地、插秧,卻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干旱,勞動河已經沒有水可用來灌溉。村民心里很著急,沒有水可怎么種水稻啊!村民們自發地張羅打井、買電線。朱德臣心里琢磨著:若打井抗旱,每戶村民將增加11000元的生產成本,這對于原本就不富裕的村民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負擔,有沒有更好的法子呢。
朱德臣立即召開村民大會,告訴村民他有一個辦法,能解決灌溉水的問題。而且不用大家花一分錢,只要幾百個編織袋和幾十個勞動力就行。村民們先是鼓掌,可一琢磨,很多人又開始搖頭了:能行得通嗎?
勞動河的灌溉水來自遼河,遼河與大海相連,遼河流向大海的水通過水利部門的泵站抽入勞動河,進而再泵入村民的稻田里。缺水時節,為防止海水倒灌。水利部門的水閘關閉,因此勞動河就開始逐漸干涸。
朱德臣觀察到,僅鄰一河之隔的海城市各村莊,因為遠離人海口,受大海漲潮落潮的影響較小,因此不存在缺水問題。勞動河地勢低洼,海城市村莊的淡水會逐漸滲透到勞動河早,后會村是勞動河的末端,只要將勞動河回流方向的河床堵死。滲透積攢的水用于春季插秧灌溉絕對沒有問題。
村里的年長者首先表示懷疑,這么多年來,還沒有人這么干過,再說勞動河的河床鴨子都在上面直立行走,能存住水嗎?
懷疑歸懷疑,村民小組長還是帶領各組的壯勞力背著編織袋去了勞動河,在朱德臣的指揮下將勞動河下游攔腰堵死。
3天后,村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就要干涸的勞動河里。積攢的淡水就要漫過了河堤,村民立即開始張羅泡地、插秧。
通過找水這件事。村民們對朱德臣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肯定。村民認為,他腦子里總有些新奇、獨特的想法,看問題比別人看得遠。一些想法在一些人看來是行不通的,經過實踐卻發現不僅切實可行,而且立竿見影。
建蔬菜大棚
前幾年,有眼光的村民就將稻田改成了旱地種大棚蔬菜,收益遠遠高于種水稻。沒有幾年功夫,各地的蔬菜種植戶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蔬菜的批發價格不斷下滑,收益逐漸減少,有些村民便開始拆掉大棚改種水稻。
朱德臣意識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無公害蔬菜的需求一定會與日俱增。于是,他號召村民種植不上化肥、不打農藥的有機蔬菜。他說這樣的蔬菜能賣上好價錢。村民將信將疑。按朱德臣的方法種菜,雖然費時、費力。但若能賣上好價錢,也是件好事。可沒有這方面經驗的村民該從哪下手啊,即使種出來這樣的蔬菜,上哪去找買主啊?后會村地處偏遠,土路坑洼不平,批發蔬菜的客商經常也是望路興嘆,寧可多花幾分錢到外村收菜,也不愿意到后會村。
2005年末,朱德臣帶領村民鋪上了兩公里長的路基;2006年下半年,覆上了一層柏油。劉維霞大媽感慨萬千:“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走上城里才有的柏油路!”以前,一到黑天。村民只有貓在家里看電視;現在,晚飯后,村民就可以沿著柏油路去村里的健身場鍛煉身體。
路修好了,無公害的蔬菜大棚供電又成了難題。因為遠離村莊,一家一戶扯電線,費用高而且不安全。朱德臣連續多次登門向電業部門求援,電業局領導被朱德臣為村民辦實事的誠意感動了,派技術和施工人員免費為種植戶架設了30萬元的高低壓線路。朱德臣又向熊岳農學院求助種植綠色蔬菜技術。農學院不僅派來了專家。還免費給村民提供了優良菜種。有了專家的定期技術講座,村民種植就有了勁頭。
2006年9月,不停奔走的朱德臣終于拿到了批準成立“大石橋市蔬菜協會”的文件和證書,朱德臣任會長,副會長由大石橋市綠辦主任和農源辦主任擔任,成員由農用物質經銷商和種植大戶組成。同時,他們還成立了“大石橋市旗口鎮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了“橋農”牌注冊商標,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書及無公害產品證書。
酒香不怕巷子深。后會村種植無公害蔬菜的消息不脛而走,蔬菜批發商聞訊后紛紛沿著修好的柏油路趕來,采購無公害蔬菜。施用農家肥、不打農藥的茄子形狀、顏色和普通茄子差別很大,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市場上經常是供不應求,就是在產菜的旺季,無公害的蔬菜每斤比普通的蔬菜都要多賣上3角至5角錢。今年11月初,茄子批發價賣到了2元錢一斤,村民王生庫家10袋茄子就賣了500多元。到大棚查看茄子長勢的朱德臣調侃說:“老王啊,你這大棚結的哪是茄子,分明是一串串鈔票啊!”
2006年的農歷臘月二十四,遼寧省農委“綠辦”的工作人員突然趕到后會村的大棚里抽查,對化驗結果非常滿意,農委的“突襲”讓后會村的無公害蔬菜在全省名聲大振。
后會村有547戶,到2007年11月,種植無公害蔬菜的大棚就有313個,每個大棚每年可賺兩三萬元。特別是今年,由于蔬菜行情最高,有的農戶純收入達到五六萬元。2007年3月朱德臣第三次當選為村委會主任,身兼黨支部書記的朱德臣,打算在下次調整土地時,對大棚進一步規劃,并且在蔬菜協會里成立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幫助那些沒有條件的村民也將大棚建起來,讓全體村民的腰包都鼓起來。
朱德臣是個不滿足的人,為了讓村民告別世代相傳燒稻草做飯、取暖的日子,針對村里的實際情況,他又帶領村民利用作物秸稈制作可燃氣。整個村里將會因為作物秸稈的轉化,使村里的衛生狀況有很大的改善。
如今的后會村,正像朱德臣上任時說的,村民的腰包真正的鼓了起來。村民有了錢,不僅改善了居住條件,而且觀念也變了,對新生事物特別感興趣。只要朱德臣有什么新招,他們一呼百應。村民們認為,朱德臣的點子就是賺錢的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