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安徽省毫州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出一大批特色農業產業。其中譙城的中藥材、蒙城的蔬菜、渦陽的優質麥、利辛的畜產品已成為毫州市農業經濟的重要基石。
民營企業挑起宵業產業化大梁
為了實現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亳州市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1468”戰略布局。市農委主任劉建軍介紹說:“從總體上說,就是要構建一條渦河生態經濟文化帶,定位四大經濟區,建設六大產業基地,形成八大產業集群,簡稱“1468”戰略布局。其中六大基地中有五項是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分別是中藥材種植基地、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畜產品養殖基地、瓜果蔬菜種植基地、勞務輸出基地。
亳州自古就有“藥都”之稱,是中醫藥文化的搖籃,盛產中藥材。近年來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到100多萬畝,400多個品種。全市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購銷的人員達100萬人之眾,形成近千個中藥材種植專業村。由華佗國藥、濟人藥業、井泉企業、滬譙藥業等龍頭企業牽動,聚集通過國家GMP標準的上規模中藥加工企業48家,以點帶面推進10個中藥材GAP基地建設,面積達12萬畝,8種中草藥獲得國家化定點種植研究資格,加工能力達1O萬噸。吸納就業人數達3萬人,新增稅收達4億元。
除了中藥,亳州的畜牧業也很發達,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0%,各類畜禽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它是全國最大的黃牛產區、蒙城、渦陽、利辛三縣在全國黃牛生產縣中位列前三甲,被譽為中國黃牛“金三角”。劉建軍說:“隨著一批品種優良、規模較大、飼養水平較高的標準化養殖場、示范園區的建成投產,毫州規模化飼養量已經達到了總量的28%。”
毫州是全國優質農副特產品生產基地,建有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水果日最高交易量達400萬公斤以上,年交易額3億多元,輻射全國十多個省市。成為蘇、魯、豫、皖交界處100多個縣市重要的果菜區域集散中心、信息傳播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科技推廣中心,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定點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被稱為貢菜的珍稀蔬菜——渦陽苔干,經開發,產量逐年擴大,遠銷國外市場,渦陽也因此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苔干之鄉”。目前毫州已形成以良夫、占元、珠東面粉為龍頭的糧食加工集群,聚集企業30家,以豫皖紡織、振富紡織、華陽紡織、和雙溝棉花加工基地為龍頭的棉花加工集群,聚集企業37家,以蔬菜批發市場、義門苔干、碧瑩脫水蔬菜為龍頭的加工企業,推進全市通過國家認證的35萬畝無公害果菜產品基地,帶動了以藥菜為主的農業標準化面積達80萬畝。
勞務輸出為農民致辭富架“金橋”
毫州是人口大市,農村剩余勞動力高達100多萬人,就業壓力很大。如何把這種壓力轉化為經濟效益?亳州市委、市政府經過調查發現,在亳州,勞動力價格僅為沿海發達地區的1/2至1/3,在勞務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對于外商投資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于是,發揮毫州勞動力的潛在優勢,努力將其轉化為勞務經濟優勢,成了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加快小康建設進程的重要現實選擇。
劉建軍主任介紹說:“今年,我們已經通過‘陽光工程’培訓20194人。轉移勞動力15642人。外出務工人員素質的提高促進了亳州勞務經濟的發展,利辛的縫紉工、蒙城和譙城的數控機床工等勞務輸出項目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勞務輸出已經成為亳州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促進本地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發達地區的用工需求。通過勞務輸出。還可以使農民獲得收入、學習技術、更新觀念、增廣見聞,為亳州未來的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
今后幾年,毫州市將按照“以培訓促進勞務輸出、以勞務輸出引導培訓”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培訓力度,逐步實現由體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的轉變,切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競爭力。爭取到201O年前后年輸出剩余勞動力100萬人以上,并吸引一批勞務人員返鄉創業,使亳州成為安徽重要的勞務輸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