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遼寧省大石橋市滾子泡村村委主任鄭永濤
座落在遼寧省渤海之濱的大石橋市旗口鎮滾子泡村。近幾年該村各項經濟發展迅速。目前,全村形成了水稻、大棚菜、畜禽、淡水養殖等“四大”養殖園區,年總產值800多萬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是旗口鎮有史以來靠種植養殖發展起來的第一個富裕村。提起村里這幾年發生的巨大變化,村里人都要說說村委主任鄭永濤的故事,他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深深地刻在了滾子泡村人的腦海中。
鄭永濤,今年47歲,身材魁梧,有神的眼光中透出剛毅、果敢。在他6歲那年,母親病故,他與父親從此相依為命。在苦難和困境中的成長經歷,造就了他堅韌的性格,最終成為一位不怕吃苦、能挑重擔的“村官”。
9年前,他是全村唯一擁有100畝養殖水面的養殖大戶。被村民們選為村委會主任以后,他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把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作為一項重任來抓。
滾子泡村與旗口淡水養殖園區緊緊相鄰,可以說,具備了發展淡水養殖業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此時滾子泡村的養殖現狀并不樂觀:一些養殖大戶對養殖前景不看好;養殖魚苗品種陳舊,想更替品種卻沒有門路;有的養殖大戶由于缺乏養殖管理技術,防治疾病束手無策,造成了投入與收入成反比;還有的養殖大戶由于信息閉塞,銷售渠道不暢,造成水產品銷售難。群眾的難處,鄭永濤看在了眼里,急在心上,他下決心要為村里發展淡水養殖業當好鋪路人,為他們分憂解難。
為了解決品種問題,他在每年魚苗下塘前,自掏腰包去天津、丹東、遼陽等魚苗繁殖基地為淡水養殖大戶購進優良鰱魚、鯉魚、鯽魚、草魚等1000多萬尾。淡水養殖大戶林志浦,往年養殖了20多畝鰱魚,由于購魚苗時經過了“二道手”倒賣,不僅價格高,而且魚苗不純,養殖以后經濟效益很差。自從購買了鄭永濤聯系的魚苗后,鰱魚體形長,增速快,魚脊寬,在市場上銷售深受顧客的青睞。
對于養殖戶來講,最大的難事就是淡水養殖缺乏技術。由于養殖戶大多是“半路出家”,盡管他們是種田能手,養魚卻是門外漢。對此,鄭永濤想方設法讓每一個養殖戶掌握養殖技術。一些養殖戶曾經多次到鎮里聽技術專家授課,由于授課人講完就走,相互之間沒有探討的機會,對提高養殖水平沒有起到什么作用。為了轉變這一狀況,鄭永濤專程去沈陽一家飼料有限公司,把養魚的農藝師請到村里來,當他們的客座教授,向養殖戶傳授養殖技術。由于技術專家常年住在村里,淡水養殖戶有啥困難都可隨時向他請教。有一位養殖戶因缺乏養魚技術,10多畝的鰱魚塘發生了魚“血病”。當時,這位村民不知道鰱魚患上了什么病,鄭永濤和駐村這位農藝專家及時趕到魚池,經對鰱魚進行剖腹檢查,診斷為“出血病”。及時調整配方實行對癥治療,迅速控制了病害。因為有了駐村農藝專家,每年為養魚戶防治養魚疾病不下300多次,為養殖戶減少經濟損失達50多萬元。
村里養魚戶每年春季各項投入不少于30萬元,在養殖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資金短缺的難題。鄭永濤知道后,鼓勵養魚戶說:“大家盡管養殖好了,沒有資金買飼料,我給大家墊資金。”他說到做到,帶著錢去沈陽。從一些飼料生產公司買回了飼料,然后把飼料賒給養魚戶。村里一位養魚戶,今年新上的養魚項目,幾乎花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因為沒有錢買飼料,一籌莫展,鄭永濤上門安慰他說:“沒有飼料別愁,有我在。保準你養的魚有‘食吃’。”他先后賒給這位養魚戶500多袋飼料。幾年算下來,鄭永濤共為本村和鄰村養殖戶賒飼料達4000多噸。
近幾年,由于淡水養殖戶劇增,淡水魚價格連續下滑,出現了賣魚難的現象。鄭永濤多次去黑龍江考察當地市場行情。為養魚戶尋求新的銷售渠道。自去年以來,魚價每公斤才4元左右。一斤魚比往年少收入3角錢。為了盡量減少養殖戶的虧損。鄭永濤多次去吉林等地幫助農民銷魚,其中1000多噸魚全部以每斤4.5元價格銷售一空。記者采訪時恰逢淡水魚上市季節,鄭永濤正著手準備到外地市場聯系銷售業務,爭取讓養殖戶能賣個好價錢。
幾年來,在鄭永濤的帶領下,滾子泡村養魚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每年鮮魚上市達16萬公斤。年產值120多萬元。利潤達到40多萬元。在滾子泡村,鄭永濤被村民稱為“致富路上的經紀人,農戶心中的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