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洪澤縣老子山鎮養花大戶張仁華的花圃——曉丹盆景園里,一股濃郁的花香撲面而來。盡管市場對鮮花的需求量已經不算旺盛,可來這里買花的客戶仍然絡繹不絕。站在姿態萬千的花草叢中,張仁華顯得很普通。他中等身材,頭發花白,黝黑的臉龐,樸實中透著憨厚,一個地地道道山村農民的形象。
說起張仁華,也曾經算是個吃過公家飯、端過鐵飯碗的芝麻官,他原是鎮里糧管所的副所長,官雖然不大,可在農村還算有點實權。1995年,剛過半百的張仁華,就離開這個位子,搞起了花卉種植。當時很多人心存疑問。種花養草也能賺錢?張仁華心里有底。年輕時他就酷愛侍花弄草。且小有成績。如今他看準了花卉需求的潛在市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小區建設趨熱,人們對綠化環境、庭院布置、居家裝飾、禮儀花卉的需求必然日趨上升,花卉業的前景應該是廣闊的。
起初,張仁華在自家門前的兩三分地里,用水泥板搭起簡易的花房。1995年,張仁華靠出售花木、盆景、根雕,純收入就接近2萬元。如今,張仁華建在老子山鎮湖濱路上的曉丹盆景園已經頗具規模,占地5畝,內有三個長50米、寬8米的大棚,常年種植的花草近百種,每年純收入可達4萬元,張仁華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卉專業戶。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繁花似錦的事業背后,張仁華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勞動。一盆盆爭奇斗艷的花草、栩栩如生的根雕、雋秀多姿的盆景,無不凝聚著他辛勤的汗水。別人常問張仁華,種養花草的最大心得是什么?他總是謙虛地說。只要有一雙勤勞的手,就能澆灌出美麗的花朵。
養花種草是個瑣碎精細的功夫活,澆水、施肥、修剪等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稍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養花人都知道,菊花栽培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只要能養好菊花,也就可以做到心有領悟,對侍弄別的花草也都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張仁華在養花過程中勤動腦。多用心,漸漸掌握了栽培各類花草的技術。他的花圈一年四季總是紅紅火火。生機勃勃。
根雕、盆景制作需要大量的樹根。采集樹根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對年近六旬的張仁華來說,尤為不易。樹木在冬季處于休眠狀態,此時采集的樹根易存活。每年冬天,特別是春節前后,更是采集樹根的最佳時節。每到這個時候,除了大年初一,張仁華每天都騎著自行車到附近的山上采樹根。常常是跑上一天,結果卻是空手而回。有一次,他采集到三四個樹根,喜不自禁。偏偏下山時自行車又壞了。他就背著百余斤的樹根。走了幾個小時才到家,到家已是半夜,累得渾身大汗。采集花肥是個又臟又累的活。菊花最好的肥料是豬糞。頭年要儲存大量豬糞。留待第二年追肥時用。張仁華就到附近養豬的鄉鄰家去要。每年12月到來年3月份,他隔三岔五地推著三輪車,帶上糞桶,到養豬戶家打掃豬舍,換取豬糞。豬糞運回來后,他又要精心配置,與土拌和起來,雖然又臟又累,可是看到花木的繁榮旺盛,卻不禁喜上眉梢。
張仁華種養的花卉,顏色鮮艷。花姿端正。存活力強,且價錢公道,自然吸引了大量客戶,很多異地的客戶也慕名而來。張仁華的生意越做越好。種植花木使張仁華出了名,不僅本地農民經常向他“討教”,外地一些花農也前來學技術、買苗木。張仁華也無私地給他們傳授技術、介紹經驗,與他們一起切磋技藝。去年,他的兒子下崗在家,張仁華手把手教起了兒子。他說,養花種草一樣能致富。只要能吃苦,勤勞動,花木決不會辜負養花人。
摘自《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