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寶雞的西部山區有個寬灘村,村支書王皂喜一邊種著香菇,一邊帶著20多個孩子住在一個被戲稱為“香菇宿舍”的地方,然而就是這個簡單的宿舍卻解決了全村孩子的上學問題。
那么,這個“香菇宿舍”是怎么來的呢?據村支書王皂喜介紹,寬灘村里原來是有一所學校的,當時有一間土房教室,六個年級有40多個學生,但只有一個老師,一上課全都擠在這一間教室里,因為上學條件差,家長也不重視孩子的學習,這么多年來連個中專生都沒出過,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學校干脆就停辦了。村里沒有學校,孩子們不能不上學呀,后來只能到離村子很遠的鎮上上學,因學校離家太遠,很多孩子就輟學了。
后來王皂喜下山種香菇,王皂喜種香菇的地方剛好在離鎮上學校不遠處,那里有一個大院子。房間多。這時,他想到學校的孩子們每天上學來回在路上跑,就騰出這些房間來讓他們住。后來住在這里的孩子越來越多,由原先的幾個孩子到現在的20多個。孩子們的住宿問題總算解決了,當他了解到學校食堂伙食太貴時,王皂喜又決定自己給孩子們做飯,空余時間還手把手地教孩子們自己學著做。
就這樣,孩子們的吃住都解決了,可20多個孩子的安全誰來保障?王皂喜一想到這些,于是。他又給孩子們規定了嚴明的宿舍紀律。不管他每天有多忙。每晚都堅持查鋪點名,還和學校簽訂了安全責任書。就這樣,王皂喜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個人名義跟學校簽訂安全責任書的村支書。自此,“香菇宿舍”也就由此而得名。
說到村支書王皂喜,其實他家境并不富裕,并且負擔很重。每月140塊錢的工資,要贍養老父親、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還有啞巴堂哥和孩子。在這樣的條件下,這個山村支書不圖任何名利,操心、花錢、受累來創辦這個“香菇宿舍”,在他的心里只有一個愿望:只要能讓村里的這些孩子走出去,多學知識,他就滿足了。(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