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聰聰做故事小明星的日子,他要給小朋友講《臟嘴巴的小白兔》這個故事。故事是我挑選的,我和聰聰做了精心的準備,反復地背誦,希望他的第一次“登臺表演”能圓滿成功。
晚餐時,我問聰聰故事講得如何,聰聰回答我:“我沒講小白兔的故事,我講的是《司馬光砸缸》!”原來,小家伙竟然私自更改了故事內容。我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理直氣壯地說:“故事是媽媽選的,我不喜歡,我喜歡《司馬光砸缸》。”
聽著這個3歲娃娃的獨立宣言,我詫異他的小腦袋里的奇怪想法。可是,我又由衷地高興,聰聰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主張,有了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比他學會一百個故事更讓我驕傲。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表現。做父母的可能出于各種考慮,對寶寶的事情總習慣于采取包辦制,這其實是剝奪了寶寶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機會,會直接影響到他今后的成長。所以,如果你愛他,就給寶寶一個機會,讓他們用行動來宣告獨立的成長。
1歲,獨立自主性的起點
1歲的寶寶能有什么獨立行動?這是很多父母的困惑。其實,培養寶寶的獨立自主性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能指望寶寶在一夜之間就達到你的要求。因此,父母們要做的就是在寶寶剛剛學會自己走路時就注重獨立性的培養。
聰聰1歲左右開始學走路,可是婆婆怕他摔著,老是撒不開手。學會走路后,聰聰也學精了,婆婆不在時,他自己走得又穩又好,婆婆一來,他的小腿就不聽使喚,成天粘在婆婆身上,讓婆婆抱著。
誤區:婆婆對寶寶的疼愛表現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上,這其實是一種陳舊的愛的觀念。這在不經意間弄丟了寶寶學習的機會,造成寶寶的依賴性,使他失去了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令人遺憾。
良策:自己走路,自己睡覺,自己選擇玩具,幫大人拿拖鞋,拿報紙,這些都是1歲寶寶可以做的活。總之,除了寶寶要去做一些比較危險的事情,或者是他主動要求你的幫助,否則,不要去干擾他。
兩歲,培養獨立自主的關鍵期
兩歲,是寶寶形成各種習慣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寶寶既依戀媽媽的保護又有著強烈的獨立欲望,父母要利用好這段時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段時間,聰聰的口頭禪是“我來!”“我自己做!”開始時,我還挺高興,可漸漸的麻煩就來了。他總能把一點點小事弄得亂七八糟,喝水時把杯子打破,穿鞋時把鞋子穿反,真是越幫越忙。為了省事,我倒是情愿幫他去做,而不至于在旁邊看著干著急。
誤區:我承認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缺乏耐心,對寶寶不夠信任。培養寶寶的獨立性需要很多耐心、時間,以及物質上的“損失”。同時,我們也不能對寶寶的發展做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因為寶寶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斥責,那他就會失去再嘗試和探索的勇氣了。
良策:收拾玩具,自己脫外衣、帽子和手套;開門、開電視;在不需要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吃飯;自己整理床鋪;幫別人掃地。鼓勵寶寶獨立做事,就意味著給他創造了從錯誤中學習本領的成長機會。這一時期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當然期望值不能太高哦。
3歲,強化獨立自主意識
寶寶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寶寶,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聰聰乖,聰聰真聽話”,而不大注意去傾聽他的需要、他的問題,不給他自己拿主意的機會。就像給他挑選故事,其實,聰聰一開始就不太喜歡《臟嘴巴的小白兔》這個故事,只是我覺得這個故事情節簡單,容易學,就堅持己見,強逼著他背誦下這個故事。
誤區:我所謂的處處替他著想,處處幫忙,使得寶寶對我的情感依賴較之對其他人更加強烈。他遇到困難時的口頭禪是:“媽媽幫我,媽媽來做!”這可能導致寶寶社會適應性不良,甚至造成各種心理障礙,比如,凡事依賴身邊的人,對困難產生逃避心理等。
良策:凡是可以讓寶寶參加討論做決定的事情,一定要讓他參加,而且要創造機會讓他自己做決定。給寶寶買衣服、選擇玩具和運動項目等事都可以和寶寶商量,允許他自己作出選擇和決定。比如說,雙休日到哪去玩,就可以把寶寶當做家庭平等的一員,來開個家庭會,多采納寶寶的意見。
培養寶寶的獨立自主性,也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只有建立了親密的親子關系。寶寶才會對你和周圍事物產生信任感。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寶寶放心大膽去探索外界和嘗試活動的基礎。不管他做的好還是不好。只要他努力了,父母都不要忘記給他一個微笑。一個鼓勵。相信寶寶會變得越來越能干!